在北京外城虎坊路以东、珠市口西大街以南、永安路以北、留学路以西的一大片区域内,分布着腊竹胡同、小腊竹胡同、阡儿胡同、大川胡同、万明路、香厂路、仁民路、华仁路、华严路、大、小保吉巷、仁寿路、板章路、板章胡同等诸多的街巷。尤其是香厂路、万明路、仁民路、仁寿路、板章路等街巷,在清末民初时期,曾经是北京最繁华最热闹的“新市区”。时至今日,这里的建筑还隐现着曾经有过的辉煌痕迹。 ■“新市区”曾有北京最早的交通警察岗和电灯柱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畿人民饱受涂炭。从西安躲避战乱的慈禧太后回銮北京之后,为缓和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迫使她不得不开始考虑了解和接近西方,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的举措。其中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明令各省开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同时鼓励发展工商业,筹办工厂,开展市政建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拓修正阳门至永定门一段马路,除原有石道外,更换成碎石路面。北洋政府建立后,“新政”的一些内容继续得到了实施。1914年成立京都市政公所,开辟“模范市区”,又叫“新市区”。在《京都市政汇览》记载:“……公所因之益觉模范市区难置缓图。当查看香厂地区虽偏处西南,而自前朝之季已为新政游观之区,一时士女姘集,较之厂甸或因过之,且可验位置之适宜,人心之趋向,遂于民国三年悉之计划着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香厂一带的空地和胡同,就成为开发“新市区”的落脚点。在这一地区先后开辟纵横经纬十四条马路,将土地招商投标承租,一时租地盖房者甚为踊跃,建筑了很多西式楼房,并在万明路与香厂路交叉路口———园盘中心,设立北京最早的交通警察岗和电灯柱。 清末年间,香厂一带地势低洼,沟塘遍布。在香厂一带的中心地段,是一个巨大的水泡子。水泡子周围多有做皮毛、漂染生意的作坊,这些作坊流出的废水,全都排入了水泡子中。每至夏季,水泡子蚊蝇成堆,臭气熏天,空气中弥漫着晾晒皮毛的腥臭,路人无不掩鼻急匆而过。张江裁先生在他的《次溪野录》中对香厂有过准确的描述:“香厂在天桥之西,民国以后的人,就不懂得什么叫香厂。街巷屡由变更,前门大街以西,早已没有这个香厂儿名称了。四十年前,所谓香厂,其界地亦甚混合,由天桥儿以西,牛血胡同以南(今改为留学路),凡空地未经盖房者,大概其全叫香厂儿。当初是否有制造香料的厂子,设于附近,无从考查。只知道该处臭气冲天,跟金鱼池迤西一样。外城旧例,凡空地必蓄死水,附近之居民,或是熟皮子,或是开染坊,利用死水坑子,以营其业,名曰香厂,实则臭的难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