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的水门通道 秦淮河房寻踪 媚香楼多了原来没有的设计 秦淮河房,随着历史的变迁,渐渐改变了模样。当年的那些高档河房如今还剩下多少?近日,记者沿着十里秦淮走了一圈,对现有的秦淮河房进行了探访。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曾在2005年左右对秦淮河房做过一次调查,当时南京遗存的古河房应该有5处,分别是钞库街38号河房、钞库街52号棋峰试馆、钓鱼台192号、196号河房、糖坊廊61号河房及信府河55号河房。根据这份资料,记者开始一一寻访。 据资料显示,钞库街38号现已改为李香君故居纪念馆,但记者询问后发现,李香君故居纪念馆(也叫媚香楼)已经到了大石坝街150号,不过门口倒是竖着一块“钞库街河房”的文保碑。 记者走进去后发现,里面虽然不大,布置倒也别致,不过从外表看,应该都是后来打造的,墙面雪白、栏杆朱红,非常艳丽。在靠近秦淮河的一间屋子里,有个地下通道,旁边有一块写有“水门”的牌匾,上面介绍,“水门,即内码头,是明清时期秦淮河房中常见的建筑格局,‘穿甬道如坞,移步便乘画舫’描写的就是河房水门的特色。也是漕运码头。”从水门下去,就来到了一个小码头,打开河边的围栏就可以上船了。 而在二楼,还有一个关于“梅花窗”和“下水口”的介绍。“梅花窗”是一个类似梅花形状的窗口,没有遮挡,可以直接看到窗外的风景,旁边介绍说“梅花窗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借景手法,是由明末著名戏曲美食家、园林艺术家李渔先生构思创作的设计方案。意在利用建筑本身采光通风的需要而设置的窗口。将其设计为梅花或海棠形状,再比对窗外景色,选用最佳的角度,设置窗口,让人在距离窗口一定范围内看去,窗外之景犹如一幅高清晰的画面镶嵌在墙上……” 而“下水口”是古代高档建筑中设置的用于倾倒“剩水”的通道,一方面可以使主人不用下楼就能将剩水倒掉,另一方面也是文明家居的需要,这样,主人就不用将水从窗口倒下去,影响观瞻和环境。 不过,对比老照片上的媚香楼图片,记者发现原先媚香楼临水的一面似乎没有从水门通向外面的码头。所以水门有可能是后来修建的,以让人们知道河房的一些建筑特色。 供学子休憩的棋峰试馆现成为饭店 而钞库街52号的棋峰试馆,资料显示,此房为明末清初安徽人朱棋峰所建,以应家族子弟来南京参加江南贡院乡试休憩之需,故名棋峰试馆。该建筑分两个院落,西院三进,前平房后楼房,东院两进,两院最后一进均临河。20世纪80年代,棋峰试馆被建成名为“东方艺术院”的娱乐休闲场所,近年来被改造为孔府饭店,内部建筑结构和外部平面布局均有较大的改变。 如今的钞库街已经找不到52号,倒是在15号有一家孔府饭店,进去打听后,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以前确实叫棋峰试馆,但现在已经完全重新改造了,没有什么东院西院的。记者在里面走了一圈,一进门就看到了一览无余、直通河岸的大厅,靠近河边的地方,设置了长廊,上面也放了一些桌椅,供客人吃喝所用。长廊还直通一个码头,可以上船。里面的设置已经完全看不到一丝原来的模样,就是一个现代大饭店,门面也放置了一块超大的饭店招牌。当年的书香院落已经完全成为休闲娱乐场地。 信府河一带全是后盖的新河房 资料上显示,信府河55号河房门面不大,只有两进,三开间,中间有一小天井,前进临信府河街,后进临内秦淮河。河房的主人,从祖父辈起就住在这里。门板雕刻有“二十四孝、梅兰竹菊、鸟篆文字”等。 据了解,此处原河房主人家境富裕,后因染上烟瘾,终至穷困潦倒,将房屋卖给现房主人。 在信府河街道,记者发现这里一条街的河房都是整齐划一的模样,而且非常新,很多还在重建装修。记者找到信府河55号,这栋楼比两边的稍旧,但看上去也是后来修建的,就是一栋现代单元楼,上下三层住着好几户人家,没有天井,更看不到雕刻梅兰竹菊的门板。记者问了周边的一位居民,老先生告诉记者,信府河一代的老河房早就拆了,现在都是后来盖的,他是重建之后进驻的第一批居民,大概是在1992年住进来的。现在要看老房子已经没有了。 钓鱼台河房 目前不开放 钓鱼台192号、196号河房,清末曾国藩攻打太平军时曾经居住在这里。如今,钓鱼台河房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并不对外开放,周围也被围挡起来搞建设,不知什么时候能重新对外开放。 从临街的一面看,钓鱼台河房的门面似乎不太好看,没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倒像一个废弃的旧仓库,有好几个铁皮大门,有的地方还打了“补丁”。从门缝往里看,里面还堆放着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种书柜、桌子,落满灰尘。只有当远远看到它临河的几道马头墙,才觉得它稍有古意。 糖坊廊河房 保存相对完好 糖坊廊61号河房应该是记者看到的秦淮河沿岸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河房。寻访时远远就看见它高高的马头墙,在绿树的掩映下写尽了秦淮风韵。 这处河房是陶宅,建于清朝晚期,据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陶其明是陶家的第三代,今年已经73岁,“这河房是我祖父盖的。”她介绍说。 陶家河房共有跑马楼两进,中间为天井,后面河厅一进临水,总面积约600平方米。走进天井,就像走进一座木雕艺术馆。如今在楼檐下绕楼一周的栏板上,还能看到三国演义的雕刻遗存,“桃园三结义”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让陶家人引以为豪的是,这处河房是南京市唯一的“菱形”建筑。不仅房屋的构造是菱形,就连地上的青石板、木头的结合处等房屋部件也是菱形。因为独特的文物建筑价值,这处河房先后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陶其明介绍,她的祖父是徽商,走南闯北后在南京秦淮河畔的糖坊廊定居下来,临水而建了这处河房,紧靠着宅子又开了一家德泰和布庄,旁边还有染坊。“那时候周围的百姓没有不知道德泰和的,这里离中华门近,做的就是城里城外贸易往来的生意。”为此,陶家还修建了专用的码头。当时,河房临河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码头,如今码头已经拆除,但是下河的石阶留存了下来。 岁月流逝,河房也渐渐“衰老”,墙体开始出现裂缝,梁木也倾斜了。现在陶家第三代、第四代还有十几口人生活在那里,过着枕河而居的生活。他们一面享受着老祖宗留给他们的遗产,一面也希望文保部门能帮助他们修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