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时代”,是笔者自己取的比较诗意的一个词,实际上是指史前杭州的那一段历史。 史前的杭州,是一个泽国。那时的杭州可没有天堂之美誉,只有一片海水,几座小岛与礁岩。人们滨水而居,出入以舟为车。现今我们看到的西湖以及城中心一带,在当时全都是茫茫汪洋。桃红柳绿、莺飞草长甚至春风送暖等等,估计那时候的人根本想象不到。每日清晨,大家一推开门窗,就能看到一大片水波,粼粼地清晰着宿醉或梦境。出外办事,均以一叶小舟代步。在跨湖桥遗址发现之前,我们后人只能靠想象“方舟时代”人们的生活境况。直到跨湖桥遗址发现尤其是出土了那一艘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以后,人们的想象才落到了实处。独木舟呈梭形,舟体与前端头部保存较好,舟体后端残缺。长度560厘米,宽53厘米,舟体厚度3—4厘米,舟舱深度约15厘米,距今约7600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话虽非绝对,但往往也能说明问题。逐水而居者,一般来说,比较智性,灵动,他们的性格,也难免带有水文化的质感与神韵,故他们擅长器物的制作,善于发明各种技术与技艺。他们制作的陶器壁层匀薄、细腻,造型看起来比较圆润优美。他们不满足于手工制作,还能用慢轮(轮制法)做陶器。那些黑陶器皿,是经较高的窑温烧制出来的,质地细密,技术难度大,一些钵盆的内壁光鉴可人,做工不俗。河姆渡遗址就没有这种质地的黑陶。良渚文化的黑陶是非常有名的,但它比跨湖桥的黑陶晚了3000年。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黑陶大多有刻画、彩绘、镂孔、泥点、拍印、戳印等装饰性手法,造型极为优美。除了黑陶之外,他们还制作彩陶、钵、甑、小罐、镞、杵、器柄、桨形器、石器、磨盘、锛、璜,还使用骨棱、骨匕、双尖叉等工具进行纺织。另外,发现物中还有锥、针、哨、勾勒器、梭形器和锯形器等。 他们中的某些人,住在临水架空的干栏式建筑里,实在是非常诗意的。也许,这份诗意是我们后人猜测的,但至少,他们当初的生活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不仅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还是中国最早人工种植水稻的地方。记得河姆渡遗址发现水稻、骨耜时,举国上下好一阵轰动,把那一段历史炒得无比热闹。而其实,这些东西,在跨湖桥遗址里就有了。早在8000多年前,杭州人就抛开刀耕火种的那一套,踏入了耜耕的农业新时代。 非常有趣的是,在发现那艘独木舟后,又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一张弓,称之为“中华第一弓”。可以想象得到,“方舟时代”的杭州人,除了种水稻、捕鱼之外,还上山打猎。也有可能,他们拿着弓箭去射杀水里的鱼。坐在一叶小舟里,手里拿着弓,静静地候着水面跃出鱼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鱼射杀,谁说这种情形不会有呢? 史前时代的杭州人之灵慧气质,除了跨湖桥遗址发现的之外,尚有良渚文化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聪颖。现在常听人说:良渚文化孕育了杭州,良渚遗址是杭州的骄傲,是城市的“金名片”。而良渚文化是古杭州人创造的,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文脉的源远流长。良渚遗址挖掘出来的文物,和别处遗址发现的文物大同小异,无非是些生产和生活用具,如陶器、石器、骨器、角器、木器、竹器等,但最有代表性的是玉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绝非少数,而是丰富多彩,自成体系,其花样之多,名称之繁,令人叹为观止。但凡人能想象得到的形状,大抵能在良渚玉器遗存中找到,什么玉琮、玉镯、玉玦、玉器钮、鼓形玉、玉泡珠、玉龟、玉杖端饰、玉器座、玉管、玉瑗、玉匕、玉环、玉蝉、玉璜、玉筒、玉勺、玉芯、玉坠、玉柱、玉锥、玉璧、玉叉、玉纺轮、玉钺等,玉琮还分大玉琮、素面琮、镯式琮、半片琮等。光是听听这些玉器的名称便是一种享受,更不要说看到了。站在这些出土的玉器前细细观看,已经不是在看玉,而是在咀嚼一种文化了。 谁说不是呢,玉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来享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器从史前的古朴、雅拙到秦汉的雄浑豪放,再发展到明清的玲珑剔透、博大精深,经历了一个由“物-神-人-物”的发展历程。“玉”字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与钟鼎文当中。汉字中从玉的字至少有500个之多。“玉”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美好、吉祥、高尚的字眼,故而古代诗文中,常爱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与事,譬如“金玉良缘”、“锦衣玉食”、“金口玉言”、“冰肌玉骨”、“香消玉殒”、“金枝玉叶”甚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可见得玉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圣洁与高雅! 良渚人爱把自己对于宇宙以及人生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天地人神合一的思想,全都融入玉文化之中。玉琮的形状最为典型,外方内圆,体现了他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中间虚空,上下通贯,体现了他们“居中致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传统和文化理念。我们今天常提“精致和谐”一词,要说精致,何物精致得过良渚玉?要说和谐,那时的良渚人已用实际行动和谐给后人看了。 玉文化对后世的发展影响很大,各朝各代都有玉器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玩玉玩得最好的要算清代的乾隆皇帝,一生题作咏玉诗800余首。据说乾隆一朝的制玉数量,超过了整个宋元。 人说: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信然!乾隆盛世,儒学一统天下,无论是身居翰苑的士大夫,还是苦修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大多将玉比作有德君子,纷纷身佩玉饰,腰缠玉玦,或在书案上陈放玉制古玩,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位有德行的君子。直到如今,仍有不少人热衷于玉器收藏,把玩、消受,乐此不疲。也有人将玉视为祥瑞之物,用它来避邪,甚至治病。 良渚人因了治玉而闻名,后人便以“玉质气象”相冠。玉质气象,其实就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素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阴阳融合,万物调和。天、地、人、神皆能自然和谐地相处。 古杭州人,不仅能治舟,治弓,还能治玉,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呵!古杭州人,划着方舟,把烦恼写在水上,让它漂走;把幸福刻在玉上,让它永留。这样一种人生智慧,就是到了今天,拿来一用,亦不算过时!(赵福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