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八闽千姿:“中华遗产”楼下村 古宅群亟待保护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古民居内楹联随处可见。李松 摄 
    中新社宁德8月5日电 题:“中华遗产”楼下村 古宅群亟待保护 
    作者 李松
    “希望政府部门能加以扶持,让楼下古民居这颗海西文化长廊上的明珠能发光发亮。”70岁的刘招莺老人是楼下村的刘氏第九代传人,也是楼下村古民居群的守护者之一。
    楼下村,位于著名的“闽东延安”柏柱洋西南麓的福建福安市溪柄镇,被称为福建最美乡村。村中坐落着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共有32幢形制规整的大宅院,最早的建于清嘉庆十三年,距今已有200多年。 
    1995年,台湾东南大学的学者来此考察后,对楼下村赞赏有加,“楼下是大陆甚至东南亚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群,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两次进村调研,写下《楼下村》学术专著,在书中称“同浙西、赣北、皖南的封闭的乡土建筑相比,楼下村的大宅院尤为开敞透亮,可谓是最具福建特色古民居”,“楼下村古宅群可与宏村、八卦村、婺源等中国著名村落相媲美”,并誉之为“乡土建筑,中华遗产”。
    为了楼下村的这片古民居,刘招莺老人从未省心。多年前,他带头与部分村民拿出自己的积蓄,翻修老房子,还言传身教传承楼下村的历史文化。
    然而,少数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记者近日走进楼下村发现,30多幢大宅院中,如今保存较好的仅剩20余幢,古民居群风雨飘摇:连片的古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精美的木雕、屏风先后被盗卖;更让人揪心的是,个别老宅的厢房竟成村民养猪之所。
    听村里人说,清嘉庆年间,刘氏先祖刘向荣建了村里第一栋大宅——“垟中厝”。后人在邻近位置陆续建了形制相近的大宅院,分布于村中三条横向主干道的中段上。清嘉庆十三年至咸丰3年间,共有30多幢传统民居大宅院拔地而起,连成蔚为壮观的古宅群。
    推开颇具特色的古宅双门,宽大敞亮的前厅跃入眼帘。楼下村村委会主任刘祖光说,这些大宅形制基本相同,特点是高、大,且采光特别好。而大宅四周是黄色的夯土墙,其中四个尖角刺向天空的“观音兜”和高低起伏的“虾蛄墙”最具特色,墙体金黄色的三合土和房舍的白壁、素木、青瓦相互映衬。
    古民居内,楹联、招画等随处可见。在最为庄重的前堂,牌匾、对联、书画均宣扬着传统的纲常伦理。窗户上,一幅幅木雕,雕工精细,将衣褶都刻了出来,可谓栩栩如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为了保护古宅少受破坏,用泥土盖住浮雕,精美的木雕也仅被凿去一角,总体上还是保存完好。
    “每户人家的菱花窗雕刻,没有完全重样的。最艰难的时候都保住了,而如今却力不从心,一些窗花已遭到破坏。”刘祖光如是感叹。由于常年日晒雨淋,部分老宅的木结构出现虫蛀现象,其中有几幢老宅已垮塌了一部分。老宅周边,一幢幢红砖瓦房拔地而起,给老宅带来巨大冲击,数百年的古民居岌岌可危。村民保护意识不够,随意改、扩建,也造就了古宅群之殇。
    穿梭古民居建筑群中,领略先民崇尚的儒家文化,以及他们所追求的安宁恬淡的田园生活。透过木雕窗扇,传出几声猪叫,飘出的恶臭气味让人皱眉头。刘祖光说,养殖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全村共养殖一万多头猪,一些村民将猪圈建在了老宅厢房之中。
    “楼下村古民居总体还是保存完整的,但存在村民改建、饲养破坏等问题。”提起楼下村的古民居群现状,福安博物馆馆长张玉文说,自2008年被授予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政府已采取措施保护古文物,但收效甚微。一方面由于古民居产权大都属私人,政府在管理上存在困难;另外,经费不足也是当前保护古民居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已着手古民居群的保护与开发。”溪柄镇副镇长黄迎春告诉记者,政府已开始重视楼下村古民居群的保护和开发,并制定了方案。该镇禁止村民随意改、扩建古民居,对严重影响古民居遗产风貌环境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也疏导村民养猪,整治环境污染,并即将启动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