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布农族 人口3万多,分布于60个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台东、高雄方向迁徙。目前主要居住在南投县的仁爱、信义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关山镇,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玉里镇等。总族群下分三个小群:北布农族分布于中央山脉西麓。中布农族分布于高雄县境内。南布农族散居于台东花莲一带。织布、编篮、制革、制陶技术比较发达。社会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从夫、子从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五、卑南族 人口约7千多,分居于8个村落,传说本族发源于台东附近的巴纳巴纳图。曾为台东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区,居住地是台东县的卑南、金峰、达仁等乡。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是高山族中一个族群。 六、鲁凯族 高山族的一个族群。人口6,300多,居住于20个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浊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脉东侧的大南溪流域,现居屏东县三地、雾台,高雄县茂林、台东县卑南等乡,其中以雾台乡最为集中。该族生活习惯与排湾族相同,他们住石板房,以陶壶、料珠、雕刻、纹身闻名。社会生活方面已有阶级出现。每代成员中只允许一对配偶存在,权力由长男继承,死后采用侧身葬、直肢葬。语言、文化受布农族影响较大。 七、邹族 高山族的族群之一。邹族又称“曹族”,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个村落。原分布于桃园县大溪至大安溪一带,现定居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狮潭乡等地。该族下分北赛夏和南赛夏两个小族群,族群内部,行从父居、妻随夫行,常数代同居,同代中不以一对配偶为限。每两年举行一次矮人祭。 八、雅美族 高山族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个村落;分布于台东县兰屿岛滨海地带,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渔猎民族,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群众居民一致。农业以种植水芋为主,工艺以制陶、造船、制银较为著名。社会生活以核心家庭为主,该民族爱好和平,没有猎头等习惯。 九、赛夏族 赛夏族原住民在台湾九大族群中是人口较少的一族,只有4500人,人口虽少,但族群的礼仪规范与敬老尊长的观念仍然十分浓厚,尤其是每两年一次的矮灵祭,延续至今,数百年来没有中辍,传承矮灵祭仪的原始文化。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台湾居民信奉宗教相当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约占全省人口的3%。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间还有白莲教、救世教、一贯道、真空教等各类会道门组织的活动。高山族中还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类教堂和寺庙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将近各类学校总数的1倍。 台湾的普通话很普及,它不仅是官方语言,在社会上也成为通用语言。但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是“福佬话”即台湾的闽南话。早期的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和泉州。他们在台湾杂居之后,泉州音与漳州音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闽南话,即福佬话。它吸收了高山族语言和日本语的一些语汇及语法,因而福佬话已与福建的闽南话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来自广东省的三个地区,客家话也有三种语群,即“四县”(属于旧嘉应州的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四县使用的客家话)。“饶平”(属于旧潮州府的饶平一带使用的客家话)。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有些民族有相似的基本语汇,但互不相通。他们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又称印度尼西亚语系。可分为三大语团,即 (1)泰雅语团: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 (2)曹语团:包括曹语、卡那布语。 (3)排湾语团:包括排湾语、鲁凯语、卑南语、阿美语、布农语、赛夏语、雅美语。高山族语音的音系,各族都有а、i、u、e、o五个元音,辅音20—23个不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