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艰辛的“客家”正名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客家人”受到不少误解。即便现在,许多人也会混淆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最具典型意义的说法是“客家人是汉族人吗”。 现在学界习惯对汉民族进行民系划分,如北方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民系”这个概念,由罗香林创立。正是罗香林,让“客家”正本清源,恢复原有荣光。 由于客家先民所居地区山高林密,不适耕作,随着人口膨胀,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外迁徙,使得客家人和当地人的矛盾激化,加上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土客械斗”盛行。19世纪中期,广东开平、恩平、台山等地爆发土客大械斗,持续12年,死伤数十万。在这种情况下,广府人对客家极尽排挤。1905年,广东顺德人黄杰编写的教科书《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里,称客家人“非粤种,亦非汉”,一时舆论哗然。 幼年险些丧命于土客械斗的广东兴宁人罗香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先后师从王国维、梁启超、朱希祖、陈寅恪、顾颉刚等大师的历史学家,他用自己的研究,实现了“为客家明利弊、辨得失,昭告于同群”的儿时梦想。 1933年,罗香林发表25万字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开创性地运用谱牒、史书等论述了客家“为中原衣冠旧族”“为避战乱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等观点。此后,他撰写了《客家源流考》、《客家迁徙及分布地图》等作品,全面阐释客家的源流、分布、语言、特性。罗香林首创“民系说”,认为由于自然环境、外族关系、内部演化,会导致一个民族分化为不同民系。由此,汉民族被分为八大民系,客家成为唯一不按地域划分的民系。 “可以说,他为数千万客家人寻回了遗失千年的根,找回了属于他们的身份与荣耀。”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曾如此评价罗香林的研究。 罗香林的《中国族谱研究》一书,也使得族谱学成为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后又一史学研究新领域。这一研究,正是根植于客家文化。客家人薪火相传,最看重的就是族谱。几乎每个客家人都能上溯数十代的祖先,甚至按照族谱可以找到每一位祖先。 如台湾简姓,出自南靖简姓;随着两岸编修族谱工作的进展,他们了解到南靖简姓出自永定简姓,明白宗祠在永定县的洪源村。按计划,台湾简姓祭祖团将于今年回乡祭祖。按简姓族谱,简姓先后在山西、河北、四川、江西等地居住,中古始祖为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儿时好友简雍。现在的四川省简阳市,正是得名简雍。 1978年,罗香林去世,但客家人的文化追寻没有停止。谢重光、周建新、梁昌俊等研究者陆续从客家文化的细节如建筑、服饰、习俗等方面着手,描绘客家文化的面貌。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客家文化研究所,推出了《客家文化史》、《重绘广府、客家的文化地图》等作品,并打造《客家研究文丛》等品牌。此外,如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等机构,也涉及两岸客家同胞研究,客观上推动了对客家文化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