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罗布林卡修建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18世纪初期,这里还是一片密茂的柳树丛林,人称“拉瓦采” (“灌木丛林”之意)。拉萨河的故道从这里流经,景色甚佳,相传五世达赖在夏天曾来此消暑。七世达赖喇嘛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曾来此沐浴治病,据说疗效很好。于是当时的驻藏大臣便奏请清朝政府在这里修建了第一座行宫建筑,名叫乌尧颇章(凉亭宫),作为七世达赖消夏、治病之处,以示朝廷中央政府的关怀。1851年七世达赖又在东侧修建了格桑颇章等建筑,把“拉瓦采”正式改名为“罗布林卡”,是为建园之始。从此,罗布林卡便成为历代达赖的夏宫。每年藏历四月到九月,达赖在此消夏,处理政务,举行庆典,进行宗教活动。八世达赖时期,又相继增建了恰白康(阅书室)、曲然(讲经院)、鲁康(龙王庙)、措几颇章(湖心宫)等,到松康居仁(威镇三界阁)完工时,宫苑规模已初步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到了十三世达赖时期,宫苑又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继续修建了珍增颇章(普陀宫,后为藏书室)和金色颇章。最后一次是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十四世达赖修建的达旦明久颇章(俗称新宫),形成了今天罗布林卡的规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距布达拉宫西南约2公里,全园面积360,000平方米,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其宫苑布局,按照现存的规模可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以格桑颇章、湖心宫和达旦明久颇章(新宫)为重点、四周用围墙围成的宫苑区;西部以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颇章为重点,较为分散幽静自然。在东西两大苑区之间,是大片的林木、草地、花树,林木葱葱,花草繁茂,与万绿丛中的红墙或白墙、黄瓦、金顶交相辉映。罗布林卡的宫门是一座气势甚为宏大、极具藏式建筑风格的大门,宽大深远的藏式垂花门楼和楼顶的金色装饰,使宫苑气氛更加浓郁。 康松司伦是东部宫苑区的大门,汉译“威镇三界阁”,是一座五开间重楼三顶的楼阁式大门,为罗布林卡最早建成的景区。大门的建筑规格很高,屋顶为高低错落的三座庑殿式金瓦顶,正门旁还有随墙边门,有如内地佛寺三门之制。门前有一个石块铺地的广场,作为“雪顿节”及重大庆典时演出藏戏和舞乐之用。达赖喇嘛和僧俗官员就在康松司伦的二层楼上观看演出。 格桑颇章 格桑颇章位于宫苑东区的东南角,进入康松司伦宫门之后向南一拐就可到达,1755年七世达赖时始建,初为二层,十三世达赖时又增修了第三层,为罗布林卡最早的建筑之一。格桑颇章的第一层为经堂,第二层为乃堆拉康(罗汉殿)、贡康(护法殿)及达赖的阅经室,第三层为达赖接见僧俗官员的地方。在颇章的第二层有四幅壁画,非常引人注目,内容为儿童玩耍的场面,名“婴戏图”。其中一幅是儿童杂技图,8名儿童正在作“钻圈”的表演,中有两童子手持汉文“福禄寿喜”、“增福延寿”的长条旗。另外三幅为“五童观鱼”、“五童戏耍”和“五童搬桃”。画面生动活泼,极富世俗气息,为西藏壁画中所少见。从画中儿童的服饰、发型上看,有浓厚的汉族地区绘画风格,体现出汉藏文化交流的情况。 湖心宫藏语称“措几颇章”,是罗布林卡东部宫苑的中心建筑,修建于八世达赖时期。湖心宫的布局很有特点,在一个长方形的大池内,南北分列3个方形小岛,在岛的周围和池岸绕以石栏干。这种“一池三岛”的园林布局,在汉地中原己两千多年,但“三岛”的形式较为自然错落,到西藏却整齐化了。这正是两种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在水池正中的小岛上,是一座三间歇山顶的汉式建筑殿宇,平面方形,前有宽阔的廊庑,下有高大台基和四围栏干衬托。建筑体量虽然不大,却显得稳重。殿顶饰以金色神像和金幢筒,同样表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色。在水池北面的方形小岛上建有一座方形三间周回廊亭殿,重檐四角攒尖顶,殿顶采用了莹顶形式,铜瓦、金脊饰,檐下施斗棋,屋顶飞檐翘角,汉藏建筑艺术结合得非常融洽。 殿内外绘有藏传佛教壁画,尤其前檐廊柱内壁所绘绿度母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画技精美。两岛分别以跨水石桥相联,并从中心岛上左右以跨水石桥通达两岸。南侧一个小岛则孤立于池中,岛上只种一些树林,以保存野趣,与颐和园南湖中的皇埠墩类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