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古城,它位于广西东北部。现存的文庙、武庙、周渭祠等都是修造于明代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渭祠是祭祀北宋监察御史周渭的祠庙。周渭祠门楼,是全庙的精华所在。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五层斗拱逐层出挑,屋顶飞檐高翘,显得雄伟壮观。由座斗、交手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的严谨而有规律的重檐,形似蜂窝,人们称之为“蜜蜂楼”。斗拱单体形似鸡爪,使上层重檐气流畅通并产生回流,不时发出轰鸣之声,令雀鸟们不敢在此筑巢造窝,起到了自然保护免遭虫鸟侵害的作用,为今人研究中华古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轰鸣之声的出现,以前没有科学的解释。说是屋檐上的两个巨大的“神蛙”发出的。 这巨蛙(文中简称恭城蛙)是长约60厘米的彩色雕塑,白腹青背,身上有数颗斑点,背脊和腿后像是长有长毛,在门楼两侧的重檐下对称地俯伏着。它为何出现在周渭祠屋檐之上呢?其实,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表现。 蛙,在广西土语称为蚂虫另,它是水稻的保护神,古人称颂“蛙叫十里稻花香”,是一种吉祥、安康,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动物。桂北地区流传着一句话:蚂虫另跳进屋,全家都有福。 蛙,在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文化极具影响力。我们的古人,对青蛙是很崇拜的。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蛙就作为一种图腾出现了。北方的滦平县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过一尊呈坐立恣势的石雕蛙,个体与恭城蛙差不多大。南方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便在弯月上画了一只口吐云气的蟾蜍,而恭城蛙被雕塑在屋子上,身上又有许多的斑点,也许表示的就是空中的蟾蜍。 广西是与蛙有着不解之缘的地区。左江的花山岩画,描绘了众多舞蹈祭祀者的图像,一群较小的蛙人围绕着一个硕大的蛙神。蛙神一般头插羽翎;蛙神四周的小蛙人簇拥着蛙神舞蹈。 铜鼓,被一些专家们认为是蛙腹的变形物,铜鼓也由此而成为南方民族祭祀的法器。最具代表性的北流型铜鼓,在鼓面都有青蛙的塑像。不但如此,在壮族地区,如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还保留有祭祀蛙的重大节日——蚂虫另节,也称为蛙婆节。 蚂虫另节与铜鼓还有密切的联系。 壮族传说,蚂虫另是天公的儿子,是向天庭传递人间祸福信息的,祭祀蚂虫另是为了感动天神,及时为人间播撒风雨。但是只有铜鼓声才能传达这些信息,所以蚂虫另节是离不开铜鼓的。 有学者认为:瑶族织锦中蛙有着独特的一面。单独的蛙呈长方形,前后各两只对称的匀长的腿。而人蛙合一的连续性构图是以蛙形的拉手的人来代表自我,作为护符或替身,可帮助抵挡一切灾难,是人类最初的自画像,也表达了人类从对自然的崇拜过渡到对自我的崇拜。 为什么会出现蛙崇拜呢?随着农耕种植水稻开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青蛙的某种声音预示着雷雨的即将来临,如谚语中的“青蛙叫,暴雨到”。但他们又不明其中的奥秘,以为青蛙能呼风唤雨,兆示着农业收成的丰歉,所以对青蛙加以崇拜。有的氏族还把青蛙作为本氏族的图腾。 更多的学者认为,蛙是神奇的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会在地里长;蛙类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与先民企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一致。蛙的肚腹浑圆,极似孕妇的腹部形态,因此,蛙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到了现代,蛙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周渭祠的巨蛙,除了以上所述,可能还有更深的含义。因为周渭为官刚直不阿,廉洁奉公,为人民解除疾苦,被后人称颂。巨蛙也许就是暗喻周渭的人品如同消灭害虫的蛙一样,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