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专家解读"数九"风俗:表达人们熬冬盼春急切心情(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燕赵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是七九最后一天。最近谈起天气,许多人都会说快到“八九”了,马上就要暖和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唱的这首“数九”歌谣,让我们很直观地知晓天气的变化。但“数九”是什么来历,从什么时候开数,到哪天结束?又有什么样的讲究,有什么样的民俗?我们特意采访了河北民俗博物馆馆长助理、文博研究员随杰。
    我国北方更适用“数九”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顾名思义,即是严冬到来之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等方法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民间各地流传
    不一样的“九九歌”
    “九九歌”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冬至后的一年中最冷时段的形象描述。“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河北省北部地区流传的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湖南的“九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