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长寿古国,在长寿文化里徜徉,让梦划进心海,生命就与日月同在。 让我们窥探一回中国生命图腾,寻觅人神合一的寿星世界。是谁主宰着人的生死寿夭?一代代生命构成一部文明史,人生就是生死相继的磁场。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其实很可爱,有一次他去化斋,和施主发生了一段看似可笑实则值得玩味的对答:“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我到哪里去。”猪八戒的可爱,在于一种混沌的生命状态。如果换成唐僧去化斋,或者直说名姓法号介绍来自东土大唐,一点幽默感也没有。或者摆出得道高僧架子,答曰“我从来处来,我到去处去”,似乎大彻大悟,其实玩弄的是一种滑头哲学,生命倒没有猪八戒式的混沌实在。 是啊,人从哪星来?又到哪里去? 当人类一旦开始诞生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的意识时,萦绕不去的恐怕就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谁也不能作出最合理的解释,所以猪八戒的混沌就成为一种质朴与实在。远古洪荒,人类童年。天上地下,山川万物,都给我们的先民提供着无边遐想的条件。在先民的心中,他们或许从星辰、动物、植物等等中遐想出自己生命的来源。于是,生命图腾产生了。 人类发展,文明演进。中国生命童年的生命图腾发生了变化:有的上升为神灵,有的成为圣迹,有的淡化了神灵,贮存在绚丽多姿的民俗中。探看一番中国生命神秘化的世界,让梦划进心海,就走进了人神合一的天空。 仰望天空,那里有着中国人的生命图腾,就是寿星。 在中国所有的寿星之中,居住在南天的南极老人星可以说是最资深的一位了。《通典·礼四》记载:在周代就已有于秋分时在南郊祭祀寿星的制度了。司马迁认为:寿星是西宫狼比地的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见则天下大安,否则天下就会发生战争。唐张守节诠释道:“老人一星,在弧南(即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伏,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司马贞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南极星为什么会被叫做老人星、寿星?晋代的郭瑛在注释战国古籍《尔雅》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寿星是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而角、 亢又是东方苍龙七宿中为首的二宿,“数起角、亢,列宿之饮”,所以叫做寿。因为排在第一所以就叫做长寿,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之嫌。天文学告诉我们,角宿一是一等亮星,每年五月初傍晚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附近,7点钟以后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南极星比角宿一更亮,但位置更偏南,长江以北很不容易看到,《宋史·天文志》说老人星“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候之南郊,春分之夕没于丁。见则治平,天子寿昌;不见则兵起、岁荒、君忧,客星入为民疫。”南极星是南天低空最明亮的一颗,中国政治多数时间是以北方为中心的,其地位似乎不应该被这样看重。现代天文学认为老人星应是龙骨座A,亮度为一等,仅于二月出现在半天地平线附近,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很不容易见到此星。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老人星或寿星有不同的说法不难理解。 老人星或许与农事相关。二月为春耕之时,五月是抢种抢收之时,秋分为秋收之时。收获之时最怕的就是阴雨连绵,届时如能见到老人星,就意味着天清气朗,收成有望。收成好自然天下平安,收成不好自然天下就会发生灾荒、动乱。所以古代在这两个时候都有隆重的祀神仪式,祈求丰年和平安。角宿一既是测定季节的标志,成为祭祀的对象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或许古代就存在过把角宿一或南极星当作保佑丰收和平安的保护神的原始信仰,所以秦统一后在长安杜县建寿星祠,于每年秋分时祭祀被视为寿星的角、亢 二宿。汉承秦制,只是所祭的寿星从角、亢二宿变成了为人所熟悉的南极星。 从周、秦直至宋、元,祭祀寿星一直是历代皇朝的国家祀典,至明代才废除。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时,国家已经将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了。在每年农历八月,朝廷“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同时对全国70岁以上的老人授以“王杖”和“康粥”,80、90岁的更是“礼有加赐”。汉、魏时也有以南斗六星为寿星的。《星经》:“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道教兴起,各种寿星也逐渐被人格化了。例如道书《上清经》就说:南斗六星依次叫做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各自居住在天符宫、天相宫、天梁宫、天同宫、天枢宫和天机宫,分别掌管与人的生死寿夭有关的各项事务。渐渐地,人们只记得一个人格化的寿星,而忘记了寿星究竟是指的天上的哪颗星了。民间传说中更以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为寿星,说他先天地而生,历三皇五帝而至于周,长生不死,所以称他为老寿星。 天空里的生命图腾,对中国生命给予的是无限的遐想和期望。《搜神记》记载着这样一个关于寿星的故事:有一个叫颜超的19岁青年,一天在路上遇见被称为神算的管辂,管辂对颜超说:“你这么年轻,可惜明天中午就要死了。”颜超叩头乞求救命。管辂说:“命在于天,不是我能管的事, 你还是快点回去告诉你的父母吧。”颜超的父母知道以后, 赴紧骑马追上管辂,苦苦哀求。管辂只好说:“你们回去准备好一盒鹿脯,一壶清酒,卯日那天中午让颜超送到你家麦地南头大桑树下,见到树下那两个下棋的人,把酒、肉送上,不管他们怎样问、怎样发怒,都不要说话,只管叩头就是,其中有一个人可以救你。”第二天就是卯日,颜超带着酒肉来到树下,果然看见两个下棋的人。二人只顾专心下棋,也不管是谁递过来的酒肉,拿起来就往口里送。几盘棋后,坐在北边的人忽然发现了站在一旁的颜超,大声申斥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颜超一个劲地只顾磕头。坐在南面的一人说:“吃了人家的酒肉,怎么好这么绝情呢?”北边的人说:“文书都已经写明了,不好更改。”南边的人说:“那把你的文书给我看一看。”他拿过文书一看,然后取笔一勾,把“十九”改成了“九十”。颜超拜谢而回。 管辂对他说:“你太有运气了!那二人是南斗和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你可以活到九十岁。”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连寿星都是男女有别的。汉魏时,民间妇女中就已经形成了在七月七日夜向牛郎织女星乞福的习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引晋人周处《风土记》说:“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除,露施几筵席,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请河鼓(按即牵牛)、织女。”还说:此时如果见到夜空中有白气或五色光辉,那就是二星相会之征,人们可以拜求祈富或祈寿、祈子,但只能求一样而不能兼求。如果再往上溯,牛郎织女这队中国不老的情人的故事,似乎在商、周时已出现,相传在夏代成书的《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翻译为现代汉语,大意就是:“看那天上的银河,河水粼粼在放光。但见天上的织女,一天七次行路忙。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看那明亮的牵牛,不能来回驾车辆。”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己相当完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专门描写这个故事,很是感人。牛郎、织女星在汉魏六朝时已经成为专属古代妇女的寿星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寿星在中国人的意念里,具体化为一个拄着拐杖、额头高耸的白发老人,似乎有这个寿者形象就足够了,文献里几乎没有寿星作为的记录。生命不死的故事,寄托在神仙那里,营造出又一种瑰丽的生命图腾。 看看西王母。从《西游记》里,我们知道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仙桃的故事,还知道王母娘娘的仙桃三千年才能结一次果,用垂涎三尺也不能表达人们的心理,吃了仙桃就长生不老,寿比天地啊!由于掌管着蟠桃的魔力,王母娘娘也就成了女寿星的代表人物。当我们沿着文化历程查看王母娘娘的履历时,在最早的记载中西王母完全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厉鬼形象。《山海经》里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她住在昆仑附近险峻陡峭的玉山上,四周是烈焰翻腾的火焰山和连羽毛也浮不起来的弱水,她依靠三只神鸟为自己取食。她的职责是掌管瘟疫和杀罚。晋人张华在《博物记》里引老子的话说:天下所有人的性命都操在她的手里,死后都归她管。说她近似于后世所说的阴曹地府的阎王奶奶恐怕还要合适一些。到了战国秦汉之际,这狰狞可怕的厉鬼魔女,却变成了雍容美丽、善于歌唱、能够赐人以寿的长寿之神。最早反映出这种变化的是晋代出土的《竹书记年》里的《穆天子传》。周穆王驾车西行,在昆仑之丘见到的西王母,就是一个多情善歌的美貌妇女,传说穆王后来活到一百多岁,就是因为吃了西王母送给他的药的缘故。屈原的《天问》中,也有一个问题反映了西王母掌管“延年不死”之权:“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一问西玉母住在什么地方,再问如果西王母可以延长人的寿命,那究竟能长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西王母之所以能由厉鬼转化而为长寿吉祥之神,恐怕与她原来所执掌的厉疫惩罚之职有关。既然能够以厉疫死亡惩罚人,当然也就能够做到不让厉疫死亡降临某人,这实际上也就无异于把福寿康宁赐于某人。由此,厉鬼也就变成了善神。从许多原始民族的原始宗教习俗中可以看到:从乞求避祸到祈求赐福,其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区别;当祈求赐福成为宗教行为的主要动机和目的的时候,厉鬼也就变成了善神。 西王母有不死药和三千年一熟的蟠桃,自然就有了向她企求生命不死的事件发生了。《淮南子》、《搜神记》里都记载了后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的故事:。后弈奉天帝之命,携妻子嫦娥下凡帮助人类,他射死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一怒之下,天帝再也不许他们夫妻返回天上。嫦娥为此整天抱怨后羿,凡人都得死,她却不愿意死。嫦娥抱怨的结果,后羿只好历尽千难万苦,来到昆仑山,向西王母求取不死药。西王母感动他是敢于得罪天帝为民除害,就慷慨地取出了从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才结果的不死树上摘的不死果制成的不死药,对后弈说:“这些药如果两个人吃了,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一个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后羿回到家里,告诉了妻子取药的经过, 然后把药交给妻子收藏好,准备选一个好日子和妻子一道服下不死药,永生永世,共享人间欢乐。谁知道嫦娥却没有耐心等待好日子,趁着后羿出去打猎不在家,一个人偷吃了全部的仙药。结果,嫦娥飞上了天,独自在月亮里打发着寂寞而漫长的时光。人们不愿意责怪嫦娥的自私,尽管她弃夫独自飞升,文化理念里把她当成一位美丽女性,把奔月当做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种象征。 在中国人的寿星世界里,生活在人间的寿星似乎令人感到更为亲切,更有人情味一些。这类寿星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彭祖。彭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本姓钱,名铿,是传说中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氏的儿子。彭祖的母亲是鬼方氏的女颛,怀孕三年之后,仍然无法生育。结果只好剖开腋窝生产,左边生下了三个孩子, 右边也生下了三个孩子。这种出生法与传说中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出生情况相似,大概圣人的出生就与常人不同。《搜神记》说钱铿是陆终六个儿子中的第三个,是商代的 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封地在彭,即今天江苏彭城,商末时被灭国。另一种说法认为钱铿即彭铿,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十二群巫之一的巫彭,是一个大巫师兼大医生。彭祖从夏朝一直活到商末,共活了八百多岁。这种高寿的获得,是彭祖结缘天帝的结果。彭祖既是有名的巫师和医生,当然免不了经常和动物、植物打交道,于是练就了一手烹饪的好手艺,做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的要算是他做的难鸡羹即野鸡汤了。一天,他遇见了一位饥寒交加的老人,就把老人请到家里, 给他作饭,送衣服给他穿,还熬制了鲜美可口的野鸡汤给老人喝。喝完了野鸡汤,老人忽然变得容光焕发,神采奕 奕。原来,老人是到人间巡访的天帝。天帝觉得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鲜美的汤,心里一高兴,随口就给了奖赏:你这人心肠好,汤也做得好,我就赏你活上八百岁吧! 先秦时,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得非常广泛。屈原在《天问》里,就针对这个故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中国人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在吃吃喝喝中得到解决的, 常言道“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 原来,这种不正之风在彭祖的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彭祖的八百岁,原来是用请客吃饭换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