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民间传说的护海女神,在全国乃至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信奉妈祖的人甚多。妈祖信俗已于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地域不同,对妈祖的信仰和尊称也有不同。 潮属地区地处沿海,江河纵横,旧时有不少的人是靠出海捕鱼为生,或者是从事水上航运,还有不少的人是盐民和水上的居民。先辈们在未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对于变幻莫测的天气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很难应付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飓风的袭击,因而都希望能有一位神祗,来保护从事水上作业的人和水上居民的安全,而在宋建隆元年(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林默娘(即妈祖),正好洞晓天文气象,熟识水性,知医理,懂卦爻,且平素见义勇为,热心扶危济困,拯救遇险船只;特别是雍熙四年(987年)为救海难而捐躯后,人们经常见到她身着红装在狂风恶浪中闪现于船的桅杆上导航,或乘着席子,浮游于海面保护出海船只,以至遇险的船只化险为夷。于是,人们便尊称她为“通灵神女”。后来,还传说她为出使船队护航,协助官兵捕获海盗,帮水师将领驱逐澎湖海域的殖民主义者,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等等。出于此种种原因,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使妈祖的神格愈加崇高,很快就从莆田外传至全国和世界各地,成为了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妈祖的无私奉献、救急扶危、行善济世、慈祥博爱、护国庇民及救助海难的神力,让潮人格外崇拜,即从莆田请来妈祖的神像和香案,立庙祭祀,特别是渔民和从事航运的人普遍都在船中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妈祖保佑平安。这就是潮人信仰妈祖的起因吧。潮人的妈祖信仰从什么时候开始,尚未有确凿的记载,但从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大约是肇兴于宋元时代。 潮人有不少的先辈是从福建莆田移居来潮定居的,因而对妈祖也就倍加爱戴、倍加景仰,特别是林氏宗亲,几乎全都信仰妈祖的。此外,潮属地区的华侨众多,侨胞们漂洋过海,不仅都希望能得到妈祖保佑平安,而且把信仰妈祖当成寻根问祖,眷恋家园的情感纽带。这也是潮属地区信仰妈祖的人和妈祖宫庙众多的一个原因。 对于妈祖的尊称和妈祖宫庙的称谓,也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尊称妈祖为“娘妈”、“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天王母后”等外,大多数人都尊称为“妈祖”、“海中妈”等,林氏宗亲则尊称为“姑母”、“姑妈”、“姑婆”、“天后圣姑”等。当然,也有外姓人尊称妈祖为“姑母”的。祀奉妈祖的宫庙,也大多数在正门上方的匾额上,镌刻或漆写着“天妃宫(庙)”或“天后庙(宫)”等的字样,但是在口头的称呼上,还是称为“老妈宫”、“妈祖庙”等,林氏宗亲的大都称为“姑母宫”。凡林姓聚居的村庄,几乎都建有“姑母宫”,或者曾经建有“姑母宫”。庙宇的建筑也十分讲究,工艺独特,大多数的宫庙都采用了嵌瓷灰塑、石雕木刻和壁画金漆等传统建筑工艺,如屋面的双龙抢宝、双凤朝牡丹,或戏剧人物、龙头楚尾、花篮博古、花鸟走兽等嵌瓷灰塑,屋内的雕梁画栋、灰塑壁画……既使庙宇美观大方,富丽堂皇,又充分显示出地方乡土特色和古建庙宇特色,不仅表现出潮人对妈祖十分虔诚,而且说明潮人对弘扬妈祖伟德和妈祖文化甚为重视。 按潮籍民间的习俗,有不少的妈祖宫庙所供奉的神祗,也不只是妈祖这位女神,而是与之相关的多位女神,一般是正殿供奉妈祖塑像,左右两侧供奉“注生娘娘”和“珍珠娘娘”,或“千里眼”、“顺风耳”和侍女等塑像;或者是正殿供着“姑母”的塑像,两旁供奉着称为“二姑”、“三姑”或宫婢娘的塑像。有的甚至建起了“三妃宫”、“七夫人宫”,除了供奉妈祖外,还供奉着其他的多位女神,如“三妃宫”祀奉的便是天后娘娘、泰山娘娘和曹娥娘娘等三位分别代表海、山、江的女神。 由于潮属地区信仰妈祖的人众多,因而也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祭祀仪式和民俗文化。虽然平时的妈祖宫庙香火不断,总会有一些信众到来祭祀,但较为隆重的要算农历正月的游神赛会和三月廿三的天后诞(潮人称为“妈祖生”或“姑母生”),均是全村或全区域性举行的每年两次较为大型的祭祀活动,有些地方的游神赛会,还在本区域内轮流办灯首,请戏班或纸影班到来演出,并开展各种传统文艺活动,非常之热闹,使之处处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这样,妈祖的信仰也就成为了连结乡情乡谊、团结友爱的桥梁与纽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