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青海民间“打鬼石”信仰琐谈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信仰,作为一种用来慰籍人类心理恐惧、改变命运、超脱自我的原始“宗教哲学”,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它以各种不同的“宗教意识”和不同的“信仰属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全过程,同时又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就此广大民间随之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诸如“神’,少鬼”之类的信仰,而盛行于青海民间的“打鬼石”信仰,便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就“打鬼石”这一民间信仰,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以与有关方家商榷。
    “打鬼石”,就其表象命名来看,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打“鬼”的“石头”。何为“鬼”?《说文》说:“人所归为鬼。”《礼·祭仪》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宗教词典》释为:“认为人死后,身躯朽坏,灵魂即成为鬼。”《广雅·释云》曰:“物神为之鬼。”不管怎样,这些“鬼”信仰的产生,与《中国民俗词典》所云:“将超自然视为有威力的对象加以崇拜”之故。中国民间的“鬼”信仰作为一种崇拜、一种宗教文化、传承数千年,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鬼”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惧怕而敬之”,“疑带来不详而惩之”产生了“敬鬼”和“惩鬼”两种信仰,而“打鬼石”信仰便是“疑鬼带来不详而惩之”的产物。
    笔者出生在青海省东部河涅流域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乡一个土族较为聚集的村落,从小目睹耳闻了邻近土族、汉族,举行“打鬼”活动的一些情况,这个地区“打鬼石”是惩治鬼怪的主要工具(法器)。
    下面是笔者亲眼目睹的五十乡一些土族村庄举行“打鬼”活动的仪式:这里的村民一到晚上,从河滩里拣来三颗鹅卵石放进煤火或碳火中烧红(石越圆烧的越红就越有威力),事先准备好滚烫的开水一盆或一桶,并在开水盆中放上柏木籽、粮食、钱币等,接着便把烧红的卵石一个个放进开水盆中,于是盆中的开水更加滚烫起来,蒸气伴着柏香、粮食等味,迷漫在整个房间,此时有一男子(忌讳女人)弯腰抬上盆子(盆子不得超过人的膝盖据说超过膝盖会伤神灵),用盆中的蒸气熏病人或熏无病之人及老老小小,并用水沐浴头部及全身,之后此男子抬起盆先后从橱房轮流到每一个房间并且口中念念有词,最后把盆中的水连同石头抛到大门前三米处,最后紧闭大门。这样才算把身上的不吉不利和家中的妖魔鬼怪赶出了家门,一套完整的“打鬼石”打“鬼”仪式结束。
    “打鬼石”信仰在青海民间流行较为普遍。“打鬼石”并非随时都可以使用,但平时若谁家有病人,或家道不安,或“闹鬼”等,人们便使用“打鬼石”打鬼。居住在青海河涅流域的土、汉等民族,每年除夕之夜也有用“打鬼石”的习惯。新年伊始,人们希望来年图个吉利,便在三十晚上接了“神”之后,就用“打鬼石”,意在驱赶一年来家中的全部不吉不利与鬼怪,第二年便高高兴兴的生活。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传统,据说,西周王朝建立后,姜子牙分封各路诸候以神位,无意中将自己刁钻的老婆分为“猫鬼神’,(一种亦神亦鬼的东西,在青海地区流传很广泛,本文不谈之),就此“猫鬼神’,这一厉害的怪物在民间兴风作浪,一般人们很难惩治它,为此,姜子牙最后只好把自己封为“打鬼石”(民间俗称“驱坛石”,一种专门用来打“鬼”的石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用来驱逐各种不吉不利不干不净事物的工具(法器)。从上面论述的打“鬼”仪式可以看出,它完全和青海汉族家庭“点火把”消除百灾驱除瘟神以及流行于我国彝族和纳西族的“火把节”、流行于泰国等国的“水灯节”一样都是一种驱邪避恶,祈求安康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火”的崇拜,象赫哲族等民族认为火是火神,对火的禁忌很多,如不能跨火,不能蹲在火堆上面,更不能骂火,用水浇灭火时先要说:“请火神爷把脚挪一挪。”外边打猪等遇到火灰堆要磕头;还有流行于青海民间的正月十五晚“跳冒火”(火堆),都反映的是对火的崇敬。
    姜子牙是羌人,据史料记载,青海是古代羌人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况且现今青海的有些少数民族又是羌人的后裔,既然青海民间传说中把“打鬼石”追溯到姜子牙身上,也可看出这一信仰与羌人有关。同样云南的彝族是羌人的后裔支族,他们也有“打鬼石”这一信仰习俗。从这点我们足以看出,“打鬼石”信仰带有很深的游牧民族生活痕迹。而游牧民族飘泊不定的生活习性,决定他们每到一处生火造饭时,为了方便,就地随便搬来三块石头,架锅做饭。窃以为“打鬼石”信仰与此有着很大关系。“打鬼石”信仰产生于古羌人,更贴切地说是从游牧民族支锅的石头发展而来,后来人们又与姜子牙封神等联系在一起,又给石头以神性大力崇拜,同时这也与初民对“火”的崇拜有关,另外还带有一定的萨满性和巫术性。
    笔者在上面已提过,“打鬼石”信仰与古羌人有关,它产生于古代游牧民族支锅做饭的石块,抛开姜子牙封神的传说不论,单就现行青海民间流行的“打鬼石”这一信仰仪式来看,它与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有相一致的地方。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历来生活在深山草原之中,他们以牧靠牧,以草靠草,以山靠山。他们生活中的主食就是牛、羊肉,而牛、羊主要以草为食。我们可以这样说,草、牛、羊与牧民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是维系他们生命的纽带,因此,牧民对草尤如生命般珍惜。这种意识在现今牧民的生活中表露无遗。就牧民飘泊不定的生活习性来看,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便要扎帐支锅做饭(随季节变化,一般呆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很短,因而随便拣来三块石头支上锅做饭),之后拔帐又向别处迁移时,害怕遗火会烧坏草皮,来年不能长草,更害怕这样就会使神灵发怒而降罪于身,因而牧民在迁移时将火扑灭,一般端来水,用水将“火”浇灭,并把用来支锅的石头一个个挪开,方可迁移。他们这样做一则害怕火烧坏草皮受到神灵的惩治,二来这样经水浇灭之后来年还可长草。我们从牧民这一系列扎帐烧饭的生活习俗中不难看出,它与现行流行于青海民间的“打鬼石”信仰有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说,“打鬼石”就是牧民架锅做饭的三块石头,水盆里的开水就是当初牧民用来灭火的水,开水盆里的柏木籽及粮食就是牧民当时用来烧火的柴火(有用柏香点火的,因为柏香易燃)。如果从这一观点出发,笔者以为牧民用水扑灭火,当初并不是为了赶鬼消灾,而是害怕破坏草皮受到神灵的惩治,再者教育子女为了生存要保护草皮,假如不这样的话,草原上这么多的牧民,家家这样年复一年在一个地方做饭,过不了几年确有烧坏植被的可能,只是后来沿之成俗,从而给予石头以神性又和古姜子牙封神以及火神等,联系在一起,使它带上了神秘的宗教、神话色彩,后来又被萨满等教巫术化。窃以为“打鬼石”信仰产生之初纯粹是单一用来“支锅做饭”的石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与姜子牙封神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因对火神的崇拜,认为经火烧过的石头威力无比,使其神化了,后来又受到萨满教,尤其是当地的红教和苯教的影响,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又与民间的一些“法神”、“神汉”等联系在一起,使其巫术化。现今流行于青海民间的“打鬼石”信仰纯粹演变为一种用来赶鬼趋妖避邪的巫术行为。具体的实质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