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国杰 时下,每逢农历三、六、九的好日子往往要有年轻人结婚。人们望着浩浩荡荡的新婚车队从面前急速驶过,还有婚车里头顶婚纱、一脸幸福的新娘,不禁啧啧称叹。 在上世纪1980年前后的豫东,年轻人结婚是没有这么排场的。那时候刚分责任田,人们的生活尚处在贫穷和饥饿之中,就连娶女嫁男也是十分小气的。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定婚前要先相亲。那时的农家小子只要到了十六七岁,父母就张罗着托人说媳妇,家庭男孩少待得娇的往往七八岁就说娃娃亲了。更有那好事的媒人,走东家,串西家,选定男女双方都方便的地方见面,撮合世间美好姻缘。媒人们在没介绍双方见面之前,总要在心里权衡一下双方的家庭条件、个人条件和社会关系,说成的把握有多大。如果双方家庭是门当户对的,小孩的长相又都差不多,这个媒就好说些,十有八九准能成,他今天东家吃一顿,明天西家喝一场,三趟两趟便搞定;如果男方家庭条件不好,纵使男孩女孩都愿意,一般地女方父母要百般刁难,提出一大堆条件,谁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呢?这就要看媒人的本事了,他为了把这桩亲事说成,总要费好大一番周折,认准好事多磨的道理,东说说,西劝劝,压压女方条件,抬抬男方筹码,说不准死蛤蟆还真能说出尿来,原本无望的婚姻竟让他成全了世间好事。如果男孩长相较好,家庭条件又差不多,男孩可要挑着说了,三天两头见一个也不是啥稀罕事。往往不是嫌人家的闺女长得丑,就是嫌人家的家里穷,或者经打听嫌女孩太轻狂,这些女方的不足之处有时是男孩提的,有时是其父母提的。一年见上二十多个姑娘也不是啥稀罕事儿,最后越见越觉得都差不多,男孩被大人缠得腻烦了,就干脆挑一个差不多的草草了事,那他真是过了相亲的瘾了。那时农村人没有钱,在相亲的时候,一般地男女双方会互送一条手帕作为相亲信物。 相亲之后,如果双方没什么意见就该定亲了。这定亲在豫东称为下书或下贴,也是有讲究的。在双方商定的好日子里,男方需在家里摆上一桌酒席,请来四大媒红(人),好吃好喝、好烟好酒招待。吃罢喝罢,下午用一块红包单(一块一米见方的红布)兜着新买的衣物,并用架子车拉上新买的定亲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给女方送去,就算定下了这门亲事。没有房子是断然不行的,男方父母会把多年的积蓄拿来给儿子建新房。经济宽裕了,建三间混砖的大瓦房,手头紧了,就建三间土墙瓦顶的房子凑合一下。后来,更有先见之明的庄稼人先建房后给儿子说媳妇,这样婚事成的几率会更高,几乎一说一个准。男方还会让人捎信主动约女方不定期赶集上县,买衣逛店,加深了解,联络感情。更有那青年男女借着外村放电影的机会,和心上的人儿偷偷约会,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那一场场农村的露天电影,不知成就了多少对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 认识了一两年,彼此都建立了感情,双方都有了结婚的念头,就该要媳妇了,当然也有通过了解不中意而中途退婚的。男方需择一黄道吉日,邀上四大媒红,带上猪肉、酒、果子、糖到女方家,要回女方生辰,商量结婚的好日子。要过媳妇后,女方要请人赶制嫁妆,一般地包括桌、椅、箱、柜、盆架、被褥等居家生活必备用品。他们还会选个日子由双方嫂子陪着到男方所在乡民政所登记,领结婚证,这个过程一走就等于男女双方是合法夫妻了。在结婚前几天男方的父亲还要带上小礼去女方看嫁妆,商量抬嫁妆来多少人,走哪条路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