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宾礼 古人待客规矩多(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待客礼仪中的细节
    迎送宾客、宴饮、祭祀、射礼都有奏乐。其中也有一套程序。迎宾,击钟、鑮,名为金奏,大概是因为这些乐器的材质是金属做的吧。然后击磬以应之,这套设备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大夫、士都没有,他们只有送客之乐。然后是升歌。凡饮酒献酬之礼毕,乐工就开始奏乐,金奏都是在堂下,(可知堂内也有高低之别。)升歌即鼓瑟和唱歌,人要在堂上,歌的内容就是《诗经》之雅、颂,用瑟伴奏。两君相见应用《大雅》或者《颂》,诸侯以及大夫、士用《小雅》,天子用《颂》。(不知两君是指诸侯呢还是指天子,这里似有不通之处。)升歌之后,则堂下笙奏,吹奏《小雅》。然后是间歌,即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轮流而作。然后是合乐,即升歌与笙奏同时歌奏,至此正乐完毕。此时也应该是喝酒旅酬结束的时候了,接下来就是无算乐了。无算乐是指间歌、合乐重复演奏,直到尽欢而罢。最后结束送宾,诸侯、大夫、士金奏,均用《陔夏》;天子用《肆夏》。天子、诸侯金奏用钟鼓,大夫、士仅用鼓。以上这些都是常礼。诸侯以上,礼之盛者,不用笙,而用管。吹管者就是堂上的歌者。因为歌者与吹管者为一人,所以就没有间歌、合乐了,此时就以舞来代替。行射礼,至第三番射时,也要奏乐,以乐节射,即射时的动作需与鼓声配合。
    下面介绍洗手的方式,按照礼书的记载,古代洗手方式有两种,其一为在堂的东阶前东南处,那里放着盛水的器皿,叫做罍,罍里面放着一个勺,叫做枓,是用来舀水的。另外,旁边还有一个器皿,叫做洗,是用来接洗手之水的,简单地说就是用枓舀水淋洗,而不是像今天把手直接放在盆里。这种方式是一个人自行解决的。还有一种方式,程序与此相同,只是舀水是别人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所用器皿的名称也变了,盛水的叫做匜,下边接水的叫做盘,没有枓之类的东西,侍者直接担着匜淋洗就行了。如此看来,还是相当讲究卫生的。
    再介绍一下脱履的礼数。古代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板凳,高脚板凳的使用大概要到南北朝时期,还是从北方的少数民族那里传过来的。古人席地而跪坐,如今日本韩国尚有这种遗风。所谓的跪坐,是指双腿跪地,臀部坐于脚跟,挺身时动作叫做跽。鸿门宴中,樊哙冲进宴会的时候,项羽立刻跽坐,是带有防卫意思的。因为要布席而坐,所以要脱鞋,以免弄脏了席子,但例外的是行祭礼和宴饮,此种场合不宜脱鞋。平时聊天闲居的时候,无论在堂上还是在室中,都得脱履,连君主也不例外。如果是在室内活动。那么要在门外脱鞋,只有身份尊贵的人可以在门内脱鞋;如果是在堂上活动,那么就应该在阶下脱鞋,也只有尊者可以在堂上脱鞋。
    古代的外交礼节
    西周,春秋时期,凡吉凶必告,《春秋》里面就有“凡告则书,不告则不书”的笔法。诸侯间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在这些活动中有一套大家需要遵守的聘礼。所谓的聘既包括诸侯亲自到他国聘问,也指诸侯派遣使者到他国聘问。按照习惯每年一次的出使叫做“问”,隔几年一次称“聘”,新君即位,新君聘问他国,或他国来聘称“朝”。随着时间的迁移,春秋时期便没有那么严格了,一般来说,礼节隆重的就称“聘”,差一点的称“问”;大国之臣来使称“聘”,小国之君来聘称“朝”。天子与诸侯的外交礼节也可以称“聘”。
    出使前,君主要任命卿一人为使者,大夫一人为上介,作为使者的副职;司马任命士担任次介,或称士介、众介。至于随从人员则没有严格的限定。出使时要携带礼物,即授币,一般是玉、帛、皮、马之类。出使前夕,行授币礼,然后使者回家在父庙行释币礼,表示将出使,不能按时奉祀。出使之日,使者要带着一面红色的小旗,帅上介、众介朝君主门外。若到了别人国境,使者要宣布禁令,防止无礼行为。若要借道他国,使者则要派遣次介向所过国的下大夫借道,送束帛,并请向导。下大夫向上报告国君,国君派人款待使者,然后再派人作向导。
    到达出使国之前,使者一行要预习礼仪。入境,要向关禁报告,再由关令向上通报,国君派人来问,因何事来聘,使者告之,便可以入国境。入境之时要检查一下礼物,称为展币,共三次,其他两次分别在入都郊和入招待之宾馆时进行。根据礼书记载,使者到达都郊,受聘之国君要派卿来慰劳,然后派大夫引导他们去住所,一般住在受聘国大夫之宗庙。但从《左传》中记述的事例来看,春秋时期好像就已经有专门招待使者住宿的宾馆了。然后就是下大夫奉命迎宾于馆,接着进见国君行聘礼、行享礼,将礼物按规定颁送。这些都是正式的使命,另外使者还可以以个人名义拜见。出使快要结束时,受聘国要派卿到宾馆返还使者行聘礼时送给国君的珪和送给夫人的璋,再以束纺赠予来聘之国君,束纺称为“贿”,另外还有玉、帛、皮、马,这些称为“礼”,来聘时所送多少,返还时也要依数返赠,以表示报答来聘之盛意。使者出都郊,君主派地位相等的臣下去送行。
    使者回国后,达到本国都郊时,要请复命于君。在行禳礼后,入朝,然后陈币于朝。君主执慰劳之礼。使者回家之后要在家庙中行释币、奠禰之礼。
    以上简要介绍了出使之过程,其中礼节相当复杂,进退揖让,以及言辞都有很高的要求和规定。即如外交辞令,都要求“赋诗言志”。所谓的“赋诗言志”,引用“诗三百”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有生命危险,《左传》中就记录过这种事情。所以孔子在后来教学生的时候即有“语言”一课,且说“不学诗,何以言”。春秋时候,人们也常说,出使“受命而不受辞”,其旨在于强调使者的应变能力。烛之武退秦师便展现了那种言辞的风范。这些都是需要卿大夫们年轻时的学习和演练。(李俊编撰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