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居住着哈尼人约有100多万人,居住分散,支系繁多。各地的哈尼族有不同的自称,如哈尼、爱尼、碧约、卡多、豪尼、叶车、峨努等。其中自称哈尼的,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称爱尼的,居住在西双版纳和澜沧地区;自称碧约、卡多、豪尼的,居住在思矛地区和元江地区。 由于哈尼族支系多达20多个,加之居住的地域不同,因而婚姻习俗存在着很大差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过去曾实行一种叫做“逃婚”和“领婚”的习俗。 西双版纳澜沧江一带的哈尼族,每到秋收以后,小伙子们便到其他村寨去寻找配偶。如果男青年选中了一位姑娘,即去姑娘家求亲。女方父母如果同意,就用好酒款待求婚者,否则女方父母的态度很冷淡。得到女方父母同意的小伙子,和姑娘私下约定好,乘家长不注意时,双方逃走。只要逃出寨门,他们的婚姻便被认可了。还有的哈尼族地区,结婚时流行一种叫做“领婚”的习俗。那里的哈尼族未婚青年男女和傣族一样,有自己的青年组织。男青年组织和女青年组织的头头,都在年纪大的未婚者中选出。由他们负责管理本组织未婚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调节爱情纠纷和对那些在两性关系中违犯哈尼族传统习惯的成员,加以教育和处罚。同时他们也可以批准和协调不同村寨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有了这样的组织,就保证了青年男女之间社交活动的正常进行。青年男女之间通过正常的社交活动定下终身,男方便请媒人去求亲。女方父母如果同意,就正式缔结婚约。这时男方酌情送些彩礼给女方。 哈尼族的结婚仪式非常简单。只是男方派两个媒人和迎亲者去领回新娘即可。话虽如此说,但要领回新娘也不是简单的事。因为女方的伙伴在新郎家派人领婚之前,早巳将新娘藏了起来。迎亲者要领到新娘需费一番周折。领婚者们早已商量好,一部分人与女方家的亲友周旋;另一部分人侦察新娘的踪迹。如果早同新娘约好,提前将新娘领走就省事多了。接到新娘之后,在前往男家的路上,领婚者高声唱歌,表示新娘已经找到。男方家里的父母也感到脸面光彩。 西双版纳勐海一带的哈尼族在接回新娘之后,要由男方已婚的姐妹剪下新娘的三缕头发,并为新娘洗头洗脚。 哈尼族的婚礼,一般在传统住宅“大房子”中举行。婚宴开始之前,新婚夫妇要共吃一个鸡蛋和一只公鸡。还要同吃一只猪的右前腿。宴会开始后,新娘向参加婚礼的人一一敬酒。这时会唱调子的老人唱歌表示祝福。歌词的内容大概是:祝新娘第一胎生个女儿,第二胎生个男孩:祝夫妻二人爱情坚定。并说:“男子就是讨十个妻子,也是第一个好;女子就是嫁十家,也是第一家好。” 最有趣的是,在婚礼上要强迫本寨年龄最大而又没有成家的男子吃猪尾巴。就是不吃至少也要叫他舔一下。这对那些大龄青年来说,往往十分尴尬,但也是借此促使他们赶快成婚。 居住在哀牢山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婚礼多选在黄昏时分进行。届时男方请一对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中年男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要用好酒好肉招待这位迎亲客。酒宴上迎亲者当面交出三枚叫做“后思阿玛”的小贝壳、作为完婚的礼节。这时酒席上的歌手们唱起《送嫁歌》: 圆圆的月亮升在天上, 鲜艳的山茶花正开放, 展翅的鸽子要飞了, 养大的女儿要出嫁了; 姑娘啊,告别生养的父母. 就要到陌生的地方去安窝。 正在“公房”里梳妆打扮的姑娘,听到这幽怨的歌声,想到就要离开故乡和亲人远嫁他方,便会呜呜咽咽哭起来。 太阳下山后,女方家也请一位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妇女,陪伴新娘离开家门。这时新郎带领一群伙伴等侯在半路,一见新娘到来。立即点燃起三束松明火把插在路上,路旁插两根带叶的什竿,两根竹竿之间拉一根白线。新娘到来,跨过火把,扯断白线,就表示已经成 为男方家的人了。 到了男方家,走进大房子。新娘先向男方的祖先磕头。再向酒席上早已等候的长者们行礼。新郎送给新娘一碗夹生的米饭,要新娘吃下,表示愿意同甘共苦。当晚新婚夫妇并不同房。 哈尼族习俗认为,新婚之夜夫妻同床,今后的爱情不会长久。 居住在金平县的哈尼族,则是先结婚,后求婚。那里的青年男女只要本人同意便可结婚。连定婚日期和结婚日期也对双方父母保密。 结婚是在双方选定的吉日的黄昏。届时,新娘由伙伴送到寨子边等侯男方来接。等新娘被男方家接走后,女伴们才回家。新娘在离家前,要背着父母在邻居家把一升糯米煮的饭包成两个饭包。其中的一个饭包中放一个煮熟的鸡蛋。这两个饭包,由新娘背到男家。新郎接回新娘,请寨子中的亲友吃酒。吃酒前,先请寨子中一位中年或老年男子打开糯米饭包,取出鸡蛋:再请一位老年男子破开鸡蛋,一半放在新郎的饭碗上,另一半放在新娘的饭碗上。然后再把新郎的半个鸡蛋合在新娘的半个鸡蛋上,象征着两性结合和生育子女。习惯上这种鸡蛋要请一个儿童吃掉。 婚后第三天,男方家请两位男媒人去女家,向女方的父母正式求婚。媒人去时,也要带两包糯米饭,其中的一包中也要放一枚鸡蛋,表示男女已经结婚。媒人虽然要往来多次,但这时木已成舟,女方父母只好勉为其难表示同意,并丑要请媒人吃饭,向男方亲要一定的礼金,然后正式举行回门礼。 居住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碧约人,未婚青年男女的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但结婚要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这里的定婚习俗十分特别,美其名曰“踩路定婚,不用媒妁”。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双方的老人就要同走一段路。如果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是定婚了。这就叫“踩路定婚”。 碧约人在姑娘出嫁时,盛行哭嫁习俗。即便是自由恋爱的,结婚时也不能免去这一仪礼。哭嫁、也叫哭婚。一般从姑娘出嫁的前三天开始。哭得越凶,越受到人们的赞扬。因为这表示姑娘对父母的感情很深。哭嫁时唱传统的(哭嫁调),内容多讲述碧约人的来历。母女对哭时,母亲教诲女儿如何孝敬公婆。 叶车姑娘出嫁时,舅舅要送一件蓑衣,一个精制的金竹背篓做陪嫁。新娘的弟弟要送给出嫁的姐姐一条手链和精心编织的棕背带。父母则陪送一个猪头,供新娘到婆家后拜堂或拜祖先时用。女方送嫁的人数事先商定,最少八人,多则几十人。送嫁的人出发时,带去陪嫁的被褥、木箱、还有送给婆家的猪头等。同时带上酒、菜、肉饭等,以便在送亲的路上吃。 新娘到了男家后,首先向灶神和祖先磕头。新娘进男家后的第一餐饭由婆婆陪同进餐,其他人不得参加。晚上跳舞,唱歌,闹得通晓达旦。新婚之夜,男女不同床。第二天凌晨,鸡叫两遍时,新娘开始梳洗,并挑水做饭招待客人。直到把贺喜的客人送走,婚礼才告结束。 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在迎亲时,新娘的伙伴们用早已准备好的橄榄果袭击新郎。迎亲者用洋伞,雨帽低档,只能招架,不能还手。这种橄榄仗是对新郎的一种考验,表示先苦后甜。 哈尼族的婚俗多种多样,无论哪种形式的婚礼,都表现出哈尼族节俭,朴实的优秀品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