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堂在徽州有不小的名气,弘治《徽州府志》卷十《宫室》记载了15个祀先建筑,约有3所是元代遗存,婺源汪氏的知本堂即其一,可见是比较古老而著名的。弘治《徽州府志》在知本堂下有注文说明,我们将这一说明结合赵汸记文,对汪氏的建祠祭祖做一分析。婺源汪氏宗祠是大小宗祠具备的完整体制,其大宗祠知本堂是一组建筑,独立建于始迁地大畈里。北面通三间的大室,奉始得姓之祖汪侯神主,中居初渡江者汉龙骧将军文和及始来大畈祖中元,左右昭穆序列十余世。正奉得姓祖、渡江祖、始迁祖,左右的属于始祖以下高祖以上的先祖。这是典型的大宗祠。南面建庙,为显祖唐越国公汪华立像,以中元父御史大夫濆及顺义军使检讨司空武、西京文学四友先生存、端明学士招讨制置使立信这四位有功德的子孙配。因为汪华有封爵在祀典,所以可立像为庙,这是特祀之庙。由于是子孙所建,实为宗祠。知本堂附有族学、祭田,由族之尊长主持祭祖事务,体制完整。汪氏又在先人故居别为专祠永思堂,祀高祖而下四世祖先。永思堂的祭田与祭祀由继高祖者主持,是为小宗祠堂。知本堂是汪同所建,汪同曾任“徽州路府判兼佥浙东帅府事” 、“枢密院判” ,在乱世“大族歼夷不能相保”的形式下,凭借政治、军事权势使本族“独完”,而且建立大宗祠。在赵汸看来这是复兴宗法的行为,汪同借四时之享,以寓合族之意,使其族人思世家之远,从而力学向上,保持世家大族的地位,是以尊祖敬宗教示将来的深谋远虑。 休宁西门汪氏出于婺源大畈,再迁至该县回岭,宋初汪接又至休宁西门,子孙日蕃,支分派衍。休宁东山旧有越国公庙,肇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 ,明弘治中庙坏重修,并创新祠,亦名知本堂 。可见汪氏宗祠具有越国公庙和祠堂合一的特点。 汪爽后裔汪高迁居婺源回岭。回岭汪氏在元末于祖茔建墓祠,请李祁(1299-?)作《汪氏永思堂记》,该记文说:永思堂者,婺源回岭汪氏祀先之堂也。其规为创制,皆出士章之母俞夫人。堂既成,凡旧尝供墓之山泽田地,其岁租悉入焉。先世忌日,率子若孙行祭礼于中,复入田二百亩收其利。每当岁清明节,大会族人致祭,祭讫分遣拜扫诸茔在他远者,以二百亩之利给其费。通计有余,则延师以训族子弟,使皆知学。选能干者司簿书,稽较出入无妄用焉。同族人割己田附堂中,至忌日以祀其私亲者咸听。堂建于里之古溪,士章祖茔在焉。 从清明在永思堂大会族人致祭,祭讫分遣拜扫诸茔,推断建于祖茔的永思堂当是祭祀始迁祖,另外从同族人割己田附堂中以祀其私亲的记事也可证明此点。汪氏还有专门的族田,所入供祭外,用于资助族学。所以永思堂是一座宗祠。关于汪氏永思堂和族田,《汪氏节妇传》还有补充资料:“夫人姓俞氏,世为新安婺源人,主簿奇翁孙女也。嫁同邑汪惟德。……汪氏世有赡莹田及地产合三百余亩,世变,夫人虑他子孙不能久守,无以供祠祭,将备价买入己户,岁输赋而租入不以私己。更割田二百亩益之,作永思堂。” 在元末的“世变”关头,俞夫人不仅建祠、置田、设学,还命士章增修族谱。反映出回岭汪氏的宗族建设是针对战乱采取的聚族保族的措施。李祁《汪氏族谱序》说,新安汪氏“分居他县仕有元者,惟回岭为最多。” 可见徽州汪氏中回岭汪氏在元代显赫一时,而其宗族建设主要在元末74代士章及其母亲时进行。 婺源凤亭汪氏系汪华弟开国公后裔,在元代建有墓祠。郑玉(1298—1358)《风亭里汪氏墓亭记》 有详细记载: 婺源汪辉谓予曰:“汇之先,自二十世祖徙居凤亭里,十三世而生念四府君,至汇又八世矣。府君之配曰程氏,墓在里中凤岭。环岭左右,皆其子孙之居,以其墓之近于家也。昔者,岁正之朝,族人子弟会拜族长之家,然后以鼓乐前导,省谒墓下,还宴于家,明日次谒先世诸墓遍而后止,故坟墓无所遗失。近年以来,省墓之礼既废,坟墓之失随之矣。凤岭之墓或创为宫室,或开为道路,或犯以犁锄,五患几于备矣。侵凌之祸。至有不忍言者,汇之父母方谋于家,图为兴复,族兄样闻之曰:‘是亦吾之志也。’乃合辞以告于族之长,族长首助以钱,力赞其事,然后遍告族之人。闻者以喜,侵者诶愧。于是宫室以撤,道路以塞,犁锄不敢犯,而侵疆尽复矣。又惧久而复有斯祸,围以垣墉,周五十丈,负土封之,累石砌之,创屋四楹以为拜扫之所,族人让德又建重门焉。先生幸赐之言,使刻墓上,俾吾万世子孙嗣而葺之,无或废坠,岂惟宗祊之幸,实风教之幸也。”予闻葬者必诚必信之道,古人封之若堂若坊若夏屋若斧者,所以表而识之,欲其既坚且固久而不忘也。坊墓之崩,圣人为泫然流涕,况于侵凌惊犯乎?然非有拜扫之礼,世次既远不至于遗忘者几希矣。故墓祭非古也,自近世以来,莫之能废也。……汇之父名明初,其族长名元伟,于汇为曾祖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