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元时期的徽州(宋徽宗宣和三年以前称歙州)辖有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元成宗元贞元年升婺源县为州),相当于今安徽黄山市附近地区与江西省婺源县,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徽州的古老居民是山越人,汉末、两晋之际、唐宋之际外部人口大量进入。由于徽州封闭的地理环境,战乱较少,进入徽州的强宗大族保持了聚族而居的传统,当地社会经过长时期地整合,至明代已经形成宗族社会,宗族祠庙祭祖得到相当的发展。 明代的弘治《徽州府志》、嘉靖《徽州府志》、万历《祁门县志》对徽州的宗祠有比较系统的记载,我曾将这些方志与文集、族谱资料结合,探讨了明代徽州宗祠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明朝士大夫对朱熹《家礼》特别是祭礼的提倡,贯穿有明一代,明中后期进一步深入民间。明代祁门宗祠的建设与发展,是以士大夫的推动为背景的。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明代徽州乃至全国宗祠发展的动力。‘议大礼’的推恩令导致的嘉靖十五年家庙及祭祖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允许庶民祭祀始祖,更在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强化了宗祠的普及。徽州地方志对祀先之所的记载,由弘治时的祠堂变为嘉靖、万历时的宗祠,反映了宗族势力的凸显和宗族的制度化与组织化。” 弘治《徽州府志》卷十《宫室》记载的15例祠堂中,虽然多是明代兴建,但也有宋元祠堂的沿袭和旧祠的重建。我想了解宋元时期徽州祠庙祭祖的基本形态,以期从长时段观察徽州地域社会宗族的演变。 宋元时期徽州祠庙祭祖问题尚无专门研究,我主要依据明代族谱以及元、明人文集中的宗族文献试作探讨。 一、徽州汪氏的祠庙祭祖 徽州望族众多,汪程最为著名。徽州学者程敏政说:“新安在万山中,兵燹少经,号多旧族,汪程两姓为尤著。程祖陈将军忠壮公,汪祖唐总管越国公。” 又说:“徽郡惟汪氏姓最著、族最多,故昔人有十姓九汪之谚。” 这两个徽州古老的大族,宗族制度完善,祭祖祠庙发达,我们以其中的汪氏为例考察其在明代以前的祠庙祭祖问题,以期把握徽州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进程。 徽州汪氏比较可靠的历史从汪华开始。隋末世变,徽州土著汪华起兵平婺源寇,摄歙州刺史,攻下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奉隋正朔,民不受兵十余年。唐初归顺新朝,为总管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汪氏最早的祠堂是纪念汪华的庙宇。程敏政《休宁乌龙山汪越公庙田记》说:“唐歙州总管越国汪公,有庙在歙之乌聊山,始贞观己亥,著于令甲,历代因之,号其庙曰忠烈。属邑之人走乞灵无虚日,又各即其地为行祠。其在休宁乌龙山者,莫知所从起。……越公远孙居汊川者曰永庄,以祠出众力之所成,因时修葺,而阙世守之规非便,乃以成化丁酉于庙之左买地为屋三楹,置守者居之。又割田若干亩赡其用,诹日告于庙下,以谂其族与其乡之人。” 据此则乌聊山忠烈庙建于贞观十三年(己亥,639),由官府批准。也有记载“唐中世刺史薛邕迁越国公庙于此(乌聊山)” 。而汪华被赐“忠烈”事在南宋,所以另有记载忠烈庙建于宋代。歙县《灵阳方氏谱·祠庙制》说“忠烈庙:宋时伯起翁开基设像,以祀汪王。” 徽州各地建有忠烈行祠,形成庙宇群,休宁乌龙山的忠烈行祠只是其一,从成化时代的学者程敏政“莫知所自起”来看,其建置年代也很古老。虽然忠烈祠属于名人特庙,而且带有地域神的性质,但是对于汪氏来说,它无疑是一所祖庙。 关于行祠之制,程敏政说:“古忠臣烈士有俊功大惠于世,有国者必崇祀之,著于令,有家者常祀之外,亦别有先祖一祀。著于礼,礼法并行不可偏废,而况有俊功大惠于世者,置弗祀者可乎?专祠矣而复祀于家则亵,置弗祀则简。于是中古以来,有行祠之设,卜地为之,其之视公祠则杀,视家礼则隆,亦犹民间不敢僭称社稷而曰义社也。” 国家建庙纪念有功于国家的“忠臣烈士”是一种“专祠”,也是“公祠”。对于被纪念者的家族来说,这种专祠则是一种先祖的祭祀,因此又卜地设置“行祠”,介乎公祠与家礼之间。从形式上看,行祠是作为“公祠”之“专祠”的分祠存在的,实际上行祠除了具有地域性外,主要是作为子孙立祠祭祀始祖或先祖存在的,是一种宗祠。 汪氏始祖有一些墓祠。所谓墓祠,就是建于墓旁的祠堂,以此岁时节日上冢祭祀先人及合族,墓祠又称冢祠,一般多以堂、亭、庵、精舍命名 。汪氏墓祠之一位于歙县吴清山。汪氏有始祖文和,相传为汉龙骧将军,又为会稽令,因爱会稽山水而家于此。其孙澈,汉封新都侯,始迁徽。来孙道献为晋黟县令。汪华为道献之后裔。汪澈、汪道献的墓在歙县东七里的吴清山,因越国公功勋在天佑三年(唐哀帝年号,906)于墓前建祠,祠中奉这三位祖先图像 。另外唐永徽间,汪华还葬歙县云岚山,“父老建祠尸祝之,自唐迄明,将事唯谨。” ,其中元末“婺源裔孙元帅”汪同“捐田奉祀甚盛”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