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走向传统的文化,保留那些文化魅力的精粹,让那些植根于历史深处的年的意味,不因历史在未来走向中的现代生活,而丢弃我们的崇拜情结,我们也同样不会因为现在的网络虚拟可以创造一切,就舍弃那些和祈盼的心情相融为一体的感触来图解我们的年味,自然更不会因为有了所谓的DV、视频等等数字手段,就不再理会那些充满了吉庆、吉祥、平安、和睦、兴旺、发财、富贵、长寿的祈福话语“放肆 ”流行。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今天是要祭祀他的。不过,现在人们知道灶王爷之重要的,可不是仅是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想到他的,因为年文化的传统,再加上中国这个传统的农耕文明祈盼与对来年丰收年景的祈求,都使得民以食为天的理念,根深蒂固而且无法改变。 而实际上不仅是在一个以食为天的农耕社会如此,即使是在今天,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或是情绪如何,对于来年的年景如何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东厨司命”的灶王爷他老人家的敬重,似乎是到了现在的液化气、天然气或是电磁灶年代的人们来说,我们的至少是应该保持一点虔诚之心的。 现在的不少城市已经对开禁鞭炮等问题,已经上了两会来进行讨论,好象政府不让百姓放鞭炮,就是不让老百姓好好过年一样,所以对过年要放鞭炮,就一定用这种方式体现出来,好象是少了些对文化韵味的提倡.现在鞭炮开禁了。可是,现在的年以及年味是否浓就又有了新的说法。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放的鞭炮,一是它的质量以及已经不是当年的质量可比,现在的鞭炮的芯子普遍的要比规定的要短,最短的才0.4秒的时间,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中,儿童放 鞭炮的危险性就大大加大了。而且在鞭炮比谁的最响的制作中一些单位违禁使用一些不稳定的化学制品,从而大大加大了这种危险的发生率,而如何让好笑的则是一些地方的民警为了达到让孩子们会放鞭炮的目的,还需要在学校的课堂上可开如何放鞭炮的课程,来让孩子们接受如何放鞭炮的教育。而医疗部门则是对春节期间,极有可能出现的被鞭炮炸伤的情况,作了如何处置的预案。 其实,对于过年和放鞭炮以及中国人年味的载体极其变化问题,津门的冯骥才先生早就有过一些分析。他认为,一是传统的年味儿离不开民间的崇拜与民间的信仰。二是,传统的中国的年味,一半是乘着新衣新帽与美酒佳肴。三是种种的人间亲情,深切地寄托在年俗之中。四是年的载体还有那些应时的日常品。可以说是,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风俗性节日。年是从腊月初八到专年的正月十五,它需要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冯先生还说,年如果是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失去,才是中国人的最大的文化损失。 按照这样的一种观点,那么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并不是什么在年味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新奇的、或是传统与新玩意相互嫁接之后的那些不伦不类的娱乐节目的东西,而是说,我们现在的年味文化它在什么地方,以及年味应该如何来体现和如何让年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其实人们并不能有一个具体的打算。所以那些提议的开禁鞭炮的一些议案,其实并没有真正从对年味、年文化如何丰富上来做文章的。 因为需要有年味,就需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的东西存在,比如我们对天地、祖先和各种生活中的神的崇拜,如何体现这种年味的神秘感,以及民间的那些传说如何在新的生活面前继续保留等等问题。再就是当我们不在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寻找古老的文明传承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体现在现代化社会的生活习俗中所发生的变化与祖宗之礼的矛盾的相互共存等问题,都是年文化需要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年味的文化以及过年中的民间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它是来自民间的一种信仰或是习俗,而不是宗教的东西,所以在当下民间的仪式近乎消失的时候,民间的崇拜的消失和民间的信仰的不复存在,其实,都是使得年文化失去生存条件的。而现在的用过年仅仅是放放鞭炮,就以为是有了一半了年味的提议;其实,也不过是对年文化的恢复在做积极的努力罢了。至于年文化如何得以持续存在下去,那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年的载体已失,年的感情尤在,这在当今中国人过年时感到莫名的失落的缘故。填补精神谈何容易,再造一种年的载体又何其艰难。”不过我们不能因其困难,我们就不再持续、继续、精心构建我们年文化的理念。 所以即使现在我们可以放鞭炮了;即使是我们可以闻着四处弥漫的鞭炮烟雾走亲访友了,那我们也无法真正得到年的文化。所以,过年了我们不妨就多一些过年的老理,行一些过年的礼俗,因为我们不这样做那么年味的东西,就会真得越来越淡漠。而且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无法继续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而越是这样我们就会越是无法体验过年的文化。 走向传统的文化,保留那些文化魅力的精粹,让那些植根于历史深处的年的意味,不因历史在未来走向中的现代生活,而丢弃我们的崇拜情结,我们也同样不会因为现在的网络虚拟可以创造一切,就舍弃那些和祈盼的心情相融为一体的感触来图解我们的年味,自然更不会因为有了所谓的DV、视频等等数字手段,就不再理会那些充满了吉庆、吉祥、平安、和睦、兴旺、发财、富贵、长寿的祈福话语“放肆”流行。 年味就是永远的民族认同的东西,就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就是一个个的过年不断加深的民族情感和家庭亲情的情结,就是用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不断发扬和广大的真情实感。 年文化则是提升了这样的感情,是可以用繁多的方式体现的文化情绪。 而那些已经可以公开撒着欢儿尽情点燃的鞭炮,就是那祈盼喜庆日子和火暴生活的国人性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