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三百六十职,象征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以后,这套制度成为历朝的官制模式。称职官制度为职官礼,称军政制度为军礼,甚至连营造法式,也因品阶官爵高下而异,处处包含等级制度,所以也是处处为礼。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于"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行为要求,制定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服侍,对尊长如何称呼等等。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是社会活动中最合理的原则,《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又是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叔向云:"礼,政之舆也。"《左传》昭公十五年,叔向云:"礼,王之大经也。"礼又是子的立身之本,《左传》成公十三年,孟献子云:"礼,身之干也。"在社会生活中,礼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是诸事之本,《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人要施行行道德仁义四事,不用礼则无由得成。要通过教人师法、训说义理,来端正其乡风民俗,不得其礼就不能备具。争讼之事,不用礼则难以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等等的上下、先后之位,也必须根据礼才能确定。从师学习仕官与六艺之事,没有礼就不能亲近。班朝治军,涖官行法,只有用礼,才有威严可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诚敬。 第六,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与人交往,如何称乎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如何宴饮等等,都有礼的规定。行为合于礼,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在双方并未见面,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 礼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因此,尽管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没有人可以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给"礼"下一个定义。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礼学实际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学"。(《三礼辞典o自序》)这是非常精到的看法。 尽管"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给礼下一个定义,却绝非易事,因为它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难以包容。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在《三礼辞典·自序》中说:"今试以《仪礼》、《周礼》及大小戴《礼记》所涉及之内容观之,则天子侯国建制、疆域划分、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昏丧祭、服饰膳食、宫室车马、农商医卜、天文律历、工艺制作,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以三礼之学,实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学。"钱先生的看法很有见地。"文化"一词,究竟如何下定义,据说迄今已有不下两百种说法,无法定于一说。中国的"礼",实际上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