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到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粥,如八宝粥、小米粥、紫米粥、皮蛋瘦肉粥……应有尽有,其品种、工艺、品质和营养,都有较大发展。 记得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如此说:什么是文化?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我喜欢这样的“文化”的定义。固然,文化的概念应该是来自于宏观的文化现象,但文化更应该存在和渗透于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我们饮食的“吃粥”,不就是一种文化? 的确,粥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记得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大文人,都曾用生动的诗文赞美过“粥”。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描述冬日里吃暖粥的生活情景:“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据说,林语堂读了郑板桥这段言大米稀粥之好的文字颇受感动,说这是反映了中国人对待饮食的郑重的态度。 从现在来说,食粥,是中国社会最为普遍的饮食现象。在南方,凡是能做菜的物品都可以入粥。小火慢慢熬得翻滚沸腾,香气四溢,用青花小瓷碗盛了,配以清淡的小菜,再一点点细啜下去,是一种婉约到了极致的风情。北方人做粥,多用五谷杂粮,盛粥的也常是厚重结实的海碗。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大口大口地喝粥,最见北方风土人情…… 那么,如今,冬天的早晨饮食,吃什么东西最好?对于我来说,还是倾向于早晨喝一些暖粥。现在,我们的不少生活方式,都在向快餐化发展,那么,我们在追求快餐化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是否忘记了我们的“粥”文化?我们是否已无暇去感受和体悟“粥”文化中所蕴涵的那些生活的幸福和诗意?(袁跃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