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戏说7种古代面点的由来(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星辰美食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烧饼面枣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
    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锅内熬白沙坑熟,若面枣。以白土坑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可更日不干。”看来,这种“烧饼面枣”的制法要比“石子馍”更复杂一些。主要就在于这种“饼”的形状不是通常的扁圆形或长方形,而是要做成如“鸡蛋”一般的椭圆形,然后还要在外表刻上一道道细纹,犹如蜜枣上的纹路一样。
    这里还应当指出,古代“饼”的概念和今天已经不尽相同。在古代,面条可以叫做“汤饼”,馒头可以称为“蒸饼”。所以,这“枣”形的面制品被称为“烧饼面枣”也就不奇怪了。令人遗憾的是,“石子馍”至今仍在生产,而“烧饼面枣”却早已不见制作。笔者以为,倘若条件许可,有关单位若能将其挖掘生产出来,想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