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个创新思维大师叫德波诺,他说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反映性的惯性思维,缺少设计思维,所以说中国很善于借鉴过去的一些经验。他对中国的文化有两句话,一是中国文化传统性、顽固性很强,同时划分中国军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制度随着经济基础的坍塌它结束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军事制度,有什么阶级的政权就有什么阶级的军队;第二部分就是军队组成的那种有意识的、有思维的人,他在谋划谋事的过程中很容易按照中国传统的设计模式去体验过去的历史。尽管时过境迁了100多年了,今天有很多事,在过去“何其相似之乃尔”。你比如洋务运动,我们说洋务运动之所以垮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就是错误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像日本脱亚入欧,日本一开始就脱亚入欧。我写了一本书,一开始就写了日本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人家东西只要是好的,就拿过来学习,对于学习别人好的东西是不遗余力的,也有加工成份。中国不行,你看日本去外国买军火、看军火怎么用、怎么做。李鸿章买军火,这东西多少银子,然后就砍价。他不想别的,只想价钱。日本人不行,他琢磨这个事情。这是两国的思维不一样,文化思维的顽固性很强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时清政府是统治者,他毕竟是给清政府当官啊。同时李鸿章也是那样,不那样做不是自己给自己安个炮筒子吗?他也不行啊。那不是招杀身之祸吗?想把清政府推翻了,那是绝对不行. 打仗中纯粹的军事保障也很重要,有句行话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鸿章那个粮草是由一个叫胡雪岩来给他办。具体就是政府花银子买,征不来那么多,就用银子买。用现在的话讲,胡不是做生意吗,我在你能做生意的情况下给你政策。清政府给下政策就行了,胡雪岩拿钱买粮食。你征不来买总买的来吧,老百姓按人头来。粮食多的,来个100斤,九牛一毛,但对平民老百姓来说可受不了啊。我当过知青,在农村呆过,一到春天就不行了,没有卖给你的。胡雪岩做生意在不打仗的地方做。给政策就是给钱。特别在专制国家也不用招标,所以说胡雪岩是红顶子商人、是官商嘛。就是清政府给政策,晚清时的清政府“给政策”——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都明白。你想想,如果现在哪个企业有政府的背景,他黄不了。现在的中石化、中石油、铁道,他黄不了。为什么不划出去走市场啊,因为他企业跟国家有关系,他内部体制改革还没完成呢,他企业本身还没脱勾呢,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他有政府背景。如果都是走市场,包括西方的铁路也可以来,西方的企业也可以来华办航空,我想中国铁老大,他能当老二就不错了。政府多大啊,政府是分配社会资源的。靠着政府就是好,为什么北京城有上万家办事处啊?20000多家,为什么?都是想把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想方设法弄一点。这在外国看来是很奇怪的事情。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中国是大政府小社会。能不能不控制?不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所以回过头来看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关系,就太好理解了。当时胡雪岩做这些事,就是利用政府给政策经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