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不知林则徐。他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充当钦差大臣,在广东搜缴并焚烧英国奸商走私入华的大量鸦片,震惊中外,却成为满清与英国首战失败的替罪羊,从此长期受到中国人的景仰。但由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来看,这位悲剧英雄,留给历史的最大影响,却是他为对付英国等西方列强而设计的“筹海三策”,尤其是立足于自卫战争的第三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传由孔子作《春秋》而形成的“夷夏之辨”,早在唐朝已由区别族类变成分辨文野的观念。十七世纪满清实现全国统治,一面坚持“以满驭汉”,一面强调帝国文明冠于天下,就是说满洲权贵已成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表征。当晚年乾隆傲慢地拒绝英国特使马戈尔尼的通商建交等要求,那理由正是他作为天朝上国的天子,决不能与“西夷”礼尚往来。 其实自明中叶到清前期,中国内政从未实现“清明”。休说边疆与底层的危机不断,即如号称“盛世”的满清雍正、乾隆二朝,那表面稳定掩盖下的社会政治的腐败黑暗,也早由东南汉学家们不断揭露。恰在十八世纪末,乾隆帝死了,他的继承人嘉庆帝迫不及待地打击帝国首贪和绅,动机且不说,效应却是捅穿了帝国腐烂至极的黑幕。嘉庆、道光父子都是庸主,都不敢正视经济表面繁荣与权力绝对腐化二者落差形成的统治危机日甚的现实。还在清英鸦片战争发生前四分之一世纪,敏感的南国青年诗人和政论家龚自珍,便著文警告帝国统治者,如不“自改革”,由“山中之民”发动的改换天下的“革命”,将必不可免。 任何卓越的预见,都敌不过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生动与自由”。龚自珍曾预言帝国危机的焦点在于备受沙俄威胁的西北,不料被西方列强首先攻破的缺口,却在东南海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