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探究 肖溪村杨姓系从梅州迁抵 肖溪村距离县城约一个小时车程。临近,却见村后大树成林青翠一片,前有小溪淌过,是个住居的好地方。村中杨姓乃从客家梅州迁抵,建村约在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了。 客家围楼 杨年经的家仍是200多年前建造的青砖房,前有小天井,石块铺地,内屋悬高宽阔,两室一厅———时值初夏,天气颇热,进入屋内顿觉清爽。“你看这房子———墙路结实,冬暖夏凉,我自是舍不得。”60岁的杨年经操起普通话来,有点文绉绉。 他曾是村里的老书记,辈份高,有知识。“建村始祖系杨景兴,明末清初从客家梅州迁抵此处,杨愈将是其第六代孙。”杨年经说,杨愈将当官后回乡建起了客家围楼,至今仍是不少人的住处。 杨愈将当年所建的客家围楼占地颇大,以故居“游击第”厅堂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共有16座古屋,居住百人不在话下。先前为防匪乱,围楼四周尚建有围墙,两边筑有炮楼,至今炮楼仍保存完好,围墙则已拆除。 肖溪村大都姓杨,以客家方言为主,在杨愈将当官后,杨氏更是繁荣起来,其后裔在当地有5000多人,迁往广西、湖南的也有几千人。如此当地望族,所建的宗祠也相当气派。“听祖辈讲,宗祠是在杨愈将资助下建立的,当年建造时一天只能磨7块砖,以保证质量。”杨年经说,因此宗祠如今保存得非常好。 宗祠由青砖筑成,墙面十分整洁平滑;分为两进结构,占地1000平方米。门前两条5米多高的大理石柱,乃整石磨成,可见当年建造花费不菲。 武馆石墩 说起杨愈将的故事,杨氏后裔谈兴甚高。55岁的杨文离悄悄跟记者说:“我还保存着他的一把佩刀哩。”话语一出,令族中年轻者惊诧,均言从未见过。 杨文离当即带记者至家中,搬楼梯上阁楼,取出一把弯刀来。“这是我10年前在修葺砖瓦时发现的。”弯刀约1米长,木质刀柄,抽出来已是锈迹斑斑,有年少者执刀砍木,遇刃即断,可见仍然锋利无比。 随后杨年经带记者去村中的“武馆”。“武馆”是一所旧屋,其实是村里数百年来村民练武健身的一个所在,有十数个大小不一的石墩,两边凿有凹处,供人把持挥舞。当年杨愈将就常常在这里操拳练腿,其父原希望其从文为官,谁知他上省城赴考时,先考武试竟一举而中,最后成就也不小。 “祖上讲杨愈将力大无比,挥舞这几百斤的石墩轻而易举,他所用的大关刀重达120斤,可惜在‘大炼钢’时被毁。”杨年经告诉记者。 虽然先辈有尚武之风,但如今村民都以文为重了,如今村中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