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李鸿章的固执害了国家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择善固执”上陷入误区
    领导者都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予放弃,坚持不懈。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
    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
    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必将处事执迷不悟,刚愎自用。晚清权臣李鸿章的误国就是因为他在“择善固执”上出现了心误,陷入了思维误区而没有警醒。
    错在对敌人讲“诚”
    李鸿章早年也是一条血性汉子,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例如,他曾因为恩师曾国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脱离曾府,也曾因常胜军统领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军权。面对外国列强,李鸿章疾呼:“吾辈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强,那么中国将以什么来自立呢!”
    李鸿章之所以后来越活越窝囊,主要是因为他误信了曾国藩的一席话。一次,曾国藩问李鸿章怎样与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说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曾沉默了很久说:“依我看来,还是在于一个‘诚’字。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受感化的。”李鸿章欣然接受,此后与洋人交往无不以“诚”字当先。
    心误导致政误
    李鸿章一味强调对洋人讲诚信,却不力求洋人对他讲诚信,这是他最大的心误!就心理学讲,李鸿章的心误是思维定势的典型恶果!思维定势是指个人十分明显的认知、判断导向。它会使人看问题十分狭隘、片面,不惜否认或曲解事实来自我辩解。思维定势还会使人思想僵化,偏听偏信。
    所以,李鸿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协为宗旨。例如,在处理1875年至1876年的“马嘉理事件”中,李鸿章明知英国理亏,却为了“了事”而签订了《烟台条约》。在处理1885年的中法冲突时,李鸿章又不顾中国军队在越南大败法军的事实,签订了《中法新约》。而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丢掉了台湾!
    对于朝野批评,李鸿章既不退缩,也不辩驳,因为他认定这是必要的妥协。因为不能“从善如流”,他由“择善固执”变成了一意孤行!如果能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从善如流确保择善固执,他就有可能像林则徐、左宗棠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