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入关以来至鸦片战争时,在军事上奉行“以骑射为根本”的原则,在军事人才的选拔上沿袭着明朝的武举制度,在教育上则只注重军人的弓马骑射技能,而忽视对军官的理论教育[1]13-14。随着承平日久,八旗、绿营日渐废弛、锐气尽失,无论是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还是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都惨遭失败。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启用汉族官员,组建团练,引进西方武器,改良装备,采用西式方法训练士兵,开启了军事近代化的历程。军事教育的变革,是晚清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它始于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期间迅速发展,直至清朝政权被推翻时仍在进行,并对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 从时间上来看,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时期,这是军事教育变革的开端和初步发展阶段;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这一阶段晚清军事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学校军事教育体系,大规模地派遣军事留学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 (一)洋务运动:军事教育变革的早期发展 晚清军事变革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淮军大批引进西式枪炮装备军队,逐渐取代八旗、绿营成为主力。见识到西方强国“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湘淮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期,利用自身担任地方督抚的优势,创立兵工厂、造船厂,开启了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军事近代化是洋务运动前期的主要目标,军事教育变革作为军事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 1.清代海军教育变革的开端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政府认为外来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制造新式舰船、创建新式水师,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这一点洋务派领袖曾国藩说得很清楚:“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2]748“况今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3]1603巩固海防是当时清政府的共识,这一方面以左宗棠成绩最为显著。担任闽浙总督后,左宗棠创办了福建船政局,制造新式轮船。为解决人才问题,1866年,左宗棠奏请创办了船政学堂,分前堂和后堂,前者學习制造,后者学习驾驶,分别以法语和英语授课,招收精通语言的幼童入学[4]19。1877年1月,李鸿章提议由福州船政学堂派学生赴英、法学习海军。经李鸿章与丁日昌、沈葆桢商议,挑选30名学生分别赴英、法留学[5]1125。此后,福州船政学堂共派出三期共百余人赴英法留学,极大地推动了清朝海军的建设。 洋务运动时期海军领域的军事教育变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知识,二是派遣留学生,学习欧洲强国的舰船制造与舰船驾驶、海军指挥技能。这一时期,清政府共创办了水师学堂近十所,除福州船政学堂外,天津水师学堂等也培养了一批当时的海军人才。这些海军人才都受到了重用,尤其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北洋舰队当时的管带均由此处毕业。由于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破坏,这些早期的新式海军学堂都毁于一旦。待甲午以后重新建立时,均被命名为海军学堂,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近代陆军教育变革的开端 相对于海军学堂的成立,以及海军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洋务派在陆军教育改革方面的步伐要小得多。虽然,在引进西方枪炮,采用西方训练方面,湘军、淮军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即已开始,但在军事教学和军事留学生派遣领域则到了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187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选派7名淮军军官前往德国学习,开中国近代军事留学事业之先河[6]65-68。从此到甲午战争的近二十年内,清政府陆军派遣留学生的规模也不可与海军相较高下。 洋务派第一所近代陆军学堂系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85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由于传统武举的存在,陆军近代化早期仅限于武器装备的改良,而军队编制、教育等方面则进展缓慢,这也是陆军新式学堂成立晚的原因。和海军学堂毕业生受到重用不同,陆军学堂毕业生在军队仅从事训练工作,大多担任下级军官,不受重视。甲午战争的失败,一度使武备学堂陷入停顿之中。此外,与同期的海军教育相比,由各地督抚自行创办的陆军武备学堂标准不一、学制不一,学时短、学识浅,毕业生素质不可于海军相比。但无论如何,这些武备学堂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晚清时期的陆军近代化进程[4]27。 (二)清末“新政”:军事教育变革的迅速推进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大量军舰、海军人才的丧失,陆军的连续惨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变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政府军事落后的现状。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1901年清政府全面推行新政,军事教育变革均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军事变革的重心由海军开始向陆军转移,且变革的幅度之大、影响之大,远远超洋务运动时期。 1.举国划一的陆军四级学堂体系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极大地震动了清政府,作为新政重要内容的军事变革迅速启动。1901年,武举考试被废止。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考察督练全国军队,开始了建立36镇新军的计划。军事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练兵处以日本军事教育为蓝本,制定了《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设立四级三类军事教育体制,最终统一了全国的军事教育体系[7]74,用以支撑其建立36镇新军的庞大计划。陆军四级学堂系统即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堂。陆军小学堂在全国各省省会或驻防之地设立,中学堂在武昌、西安、南京和北京设立四所,兵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堂各一所。陆军学堂的计划非常成功,截止到1911年,共培养学生一万多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都加入了新军,成为军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