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站 关于小站练兵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图像,在今天看来应该算是比较翔实的了。在津南区小站镇,已经感受不到当年兵戎铁戈、马蹄声声的场面,也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历史遗存。但有一座复原的“小站练兵场”四四方方的立在那里,里面复原了当年的主要建筑。在那环城修建的博物馆里,在地下放映厅,你可以完成对历史的初步还原和浅显解读。 同行的津南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博物馆是中国军事博物馆帮助策划建立的,里面堪称是一部“中国近代海防史”,诸多的海战、陆战都以翔实的历史图片和图表加以展示,小站练兵是其中重点体现的部分。而那仅仅20分钟的电视片,很多画面是以秒为单位,从大英博物馆里买来的,十分珍贵。 A 是什么促成了小站练兵 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 大清王朝边防整体形同虚设 十八世纪末的《纽约时报》曾刊载系列文章,描绘西方人眼中的大清王朝。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的《中国见闻录》中对清朝士兵的描写如下: 在镇江,等待着他们的是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但是,他们注意到城墙濒临坍塌,这种景象与2000多名士兵随着音乐声在旌旗下接受检阅的场面形成对照。兵士的装备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枪。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然而人们怀疑它们是用涂了漆的皮革,甚至是用经过烧煮的纸板制成的。五颜六色的制服、衣冠不整的形象丝毫没有一点尚武气派;软垫靴和短裙甚至给士兵们添上了女性的色彩。 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末,八旗兵已经名存实亡;绿营兵自乾嘉年间也开始走向衰朽。到鸦片战争时,已经是“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了,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的呼声推动下,清政府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一些改革。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带领所部奉调屯卫畿辅,由青县马厂移屯小站,扎营18座,开启了小站练兵的序幕。周盛传练兵已经开始注重应用新式武器,并且对成绩优秀的射击手给予重奖。但周盛传的“盛军”在军制上并未改变,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因此在管理上很难与旧军队脱离干系,一些旧军队中的积习仍然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盛军”虽以新式武器出战,却以全军覆没的结局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敲醒了清政府的春秋大梦,“修明武备”改练新军的呼声大起。时任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是当时主张改练新军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命令胡燏棻在马厂训练新军“定武军”,翌年九月移驻小站。“定武军”仿照西法创练新军,聘请德国人汉纳根、史克纳和挪威人曼德等先后为教习,从组织、训练、武器等方面进行改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