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蓝起义时期 清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八,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烟帮群众在云南大关县牛皮寨揭竿起义,北上入川。六天之内,连克川南筠连、高县、庆符三座县城。清咸丰十 一年(1861)三月,义军围攻绵阳,杀死四川提督占泰。义军先后在铁山、鹤游坪等地建立根据地,势力遍及巴蜀地区大部,清廷急调湘军入川镇压。清同治四年(1865)五月,义军领袖蔡昌龄在甘肃阶州保卫战中战死,义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李、蓝起义至此结束。 巴蜀牌坊铭文对上述农民起义也有所记载。这是因为一般的德政坊大都在地方官即将卸任或卸任后所建,而肃庆(肃庆于清咸丰五年(1855)至咸丰九年(1859)在隆昌知县任上。)上任仅一年,即清咸丰六年(1856),隆昌阖邑绅粮士庶就为之建坊,清同治《隆昌县志》道出其主要原因:清咸丰五年(1855),隆昌大旱,肃庆带领农民开井找水,抗旱保苗,平抑米价,打击不法奸商,在没有皇帝开仓令的情况下,冒杀头危险而开仓赈灾。 不管肃庆的政绩是确为当地百姓民生计,还是为缓和当时社会矛盾;也不管当地百姓建坊是自愿,还是被迫,现在高高竖立的牌坊都见证了那段历史。结合前面牛树梅和刘光第的两座德政坊与肃庆后来的遭遇,我们更相信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正因为如此,随后的清咸丰九年(1859),李永和、蓝朝鼎起义才能很快席卷隆昌。刘国唐《邑尊肃公筱田传》载: 己未秋,滇匪窜蜀,戎郡首遭蹂躏,……(肃庆)甫得报,即遣兵勇往援。一面集绅粮,筹办防卫,募勇,置刀矛枪炮,增筑城濠。事事必亲阅,督工严急。旋奉文助剿吊黄楼贼,月余方归。……庚申,贼至自井,公昼夜规划,恐贼阑入境,亲往樟木镇、车家岭、牛佛渡、严漕等处,相度地势,借河堵御。城上则派总巡,城门设盘查,四乡纷纷入城。……六月十五日,贼由富东窜隆,公以秋稻将收,不可令其践扰,派勇及团往御。公复自率勇数百,于十九日酉刻出城,径往县南响石山督剿。次晨,诸匪于场口接仗,前锋已轰毙红衣贼数十贼,贼稍却。察公军无继,分股抄截,后队团先溃,势遂不支。贼抛火蛋爇公髯,公不为动。诸勇怵公严,无退走心。贼四周围襄,团勇冲血奋击不可出,公侍常元辈先被贼搠倒,矛及公中小腹,犹持刀格之。贼众攒矛以刺,遂遇害,从死数百人,时六月二十日之午时也。越二日,得公尸于稻田中,虽酷暑,色如生,怒气勃勃。入城时,绅民号泣,祭奠殓视,共计三十七伤。……是役也,贼死亦相当。余匪仓惶宵遁,县城卒无恙。厥后,李逆据县北牛佛渡者半年,攻围隆三次,一切兵食之需,捍御之器,皆公预储以待战。守者遵公成法动,有功,贼败去, 上述材料显示,清咸丰九年(1859)秋李、蓝起义后,隆昌知县肃庆即开始备战。其后,省勇、三峡义勇相继集结至隆。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五日,起义军从富顺县东部攻入隆昌,肃庆派兵抵御;十九日酉时,肃庆亲往隆昌响石山督战,次日午时战死。其后李永和起义军占据隆昌与富顺县北部以及沱江左岸的牛佛渡,三次进攻隆昌县城。半年后,即清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蓝朝鼎率部从川西战至牛佛渡,与李部会师,史称“牛佛渡会师”,义军势力达到最盛。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李、蓝攻下丹棱县城,后遭四川总督骆秉章强攻。同年十二月,蓝朝鼎率部突围,不幸牺牲。 清同治元年(1862)四月,李永和派部分义军北上受阻,从铁山向东转移,遭清军围攻,多次突围后,进据犍为龙孔场。清军调动各路人马,层层围困,致使义军水阻粮绝。后李永和战败被俘,在成都就义。至此,李、蓝起义结束。 除上述有关资料记载坊主肃庆清咸丰十年(1860)夏与李、蓝起义军交战外,成都蒲江县大塘镇洪福村三组何李氏墓碑背面,亦载有义军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夏在蒲江、邛崃一带活动的情况: ……庚申年蓝贼扰蒲江,至邛州攻城不克,自州到名山。名山人何马蚁子带数百人投蓝贼.至辛酉年,何贼伙人数千来札蒲江。是年六月初旬,忽来峰顶漕札营。六月十六夜,我父在宋山碥避躲,被贼人掳去。至六月二十七日,贼等撤营去名山。于七月二十一日,分数千人迭回卻攻邛州,闻有大兵到州,不果。是夜,我在场上店内借宿,为贼所获。复札骑龙山。至二十八日,贼回名山大营。……至八月初八晚,贼令次旱撤营,各归本营。……是夜,贼令西营打前队,至古城桥,见对山(疑为“围”)众多。至新店子场口,我就此等父,未几,上杀至,我亦同贼走挐坝场,过数里逃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