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长沙市雨花区长岭社区的90岁老人孙克俊,其父亲孙道信是中国近代史100位民族英雄之一的孙开华的儿子,母亲林淑清则是清朝后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孙女。在孙克俊的脑海深处,储存了太多有关英雄爷爷的记忆。“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会经常给我讲起“孙九大人保台湾”的故事。要知道,这个‘孙九大人’就是我的爷爷孙开华啊,所以,每次听父亲讲爷爷的故事,我都会聚精会神地听得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岁月的风霜没能摧垮孙克俊本来就多病的身体。她精神饱满,思维清晰,谈吐得体,一说起爷爷孙开华,就滔滔不绝。 130多年前,羸弱多病的清王朝不仅内患重重,而且因为列强势如破竹的侵略已使得家国破碎,人心低迷。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悲愤的人心实在是太需要胜利来安慰和鼓励。这个时候,台湾淡水之战打响了,指挥这次迎敌之役的就是时任福建提督、湖南慈利人孙开华。 130年前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历史不会淡化也不会被遗忘。 《文史春秋》1999年第三期载文记载,在台湾至今还流行着一首民谣:“淡水唱,淡水欢,孙九大人坐台湾。法寇见了丧了胆,夹起尾巴一溜烟。家家红灯照,岁岁乐丰年……”台湾人民把郑成功、孙开华捧为救星、福神,很多人家在其家里的神龛上供奉着郑、孙两人的雕像。 200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大制作电视剧《台湾1895》,剧中所说的中法战争,以较大篇幅讲到孙开华领导的淡水之战。 1884年10月1日,在法远东舰队主力进攻台湾基隆的同时,一贯骄横的舰队司令孤拔指使舰队副手利士比少将率领4艘军舰驶抵淡水,企图打开淡水港,占领淡水城,以期策应基隆方向法军主力的作战。 谁知,驻守淡水的孙开华早有准备,敌情紧张时,他“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夕露宿,不敢少休”。 利士比一到就投书约战,孙开华从容部署应战,亲自登炮台坐镇指挥,连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舰果至,孙开华先发制人,下令开炮,以挫敌锋。奈何法军船坚炮利,孙开华座前中弹,幸未爆炸,仍然指挥若定。激战到第二天稍歇,清军的两座炮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还伤亡将士30余人。部将胡俊德中弹身亡,孙开华亲自涤血裹尸,涕泣哭祭,将士们深为感动。孙开华见士气高涨,乃与诸将谋曰:“吾军以整旅当敌炮火,即幸胜,伤损精锐亦必多,莫如化整为零,人各为战,伺隙蹈利,分进合击,减少伤亡,方可制敌。”于是,将兵勇编组为“麻雀队”,实行游击战术。次日再战,法军在优势炮火的掩护下蜂拥登陆,清军将士不惧强敌,拦头迎击,短兵接战。孙开华奋起横刀跃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兵执旗官,夺其旗以归。清军将士见之,士气大振。“士卒皆以一当百,短兵相接,呼声震天地。”斩获法军首级300有多,震撼法军斗志。孤拔身负重伤,法军乃大溃,纷纷夺路而逃,被海水溺死者无算。法军以失旗为奇耻大辱,急急开舰逃遁,清军大获全胜,取得了历史性的“淡水大捷”。 战后,法国侵略者哀叹:“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我们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对于清军毫无畏惧,团结作战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在淡水之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与顽强,而这种品质通常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 此战是清代晚期唯一的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不仅致使孤拔重伤不治而亡,而且也迫使法国内阁倒台。同时,清朝自有外侮以来,海上用兵,将帅能亲冒炮火破敌大捷者,以孙开华淡水之战为首功。孙开华在此战中所创立的“麻雀战”、“游击战”的战术在军事史上影响很大,以致上个世纪“八年抗战”时得到了广泛使用。 《清史稿》对孙开华和淡水之战都做了记载。今年初,湖南文理学院决定对孙开华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思想进行研究,据该院周星林教授介绍,孙开华年轻时是一个剃头匠,因为长得人高马大、臂力过人而被招募致镇压太平军的湘军之中。“别人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而这个孙开华,一辈子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即使湘军统领曾国藩的队伍受到围困,起死回生的人物就是孙开华……可以说,孙开华是一个军事奇才!” 孙开华卒后,光绪皇帝专门撰写了一篇《祭孙提督文》:“朕维奋武攸贤,听鼙鼓而思良将;饰终有典,纪旗常而考司勋,成劳既著于海疆,懋赏宜施于泉壤。用陈芬苾,式焕丝纶尔……原任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勇毅夙彰,忠勤丕著,早蕴文韬之略,遂超七萃之班……于戏!台北无惊,足抗施黄之往烈;海东不靖,尚期颇牧之重生。灵而有知,庶其歆格?” 皇帝给一个死后的提督专门写祭文,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这也说明孙开华当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孙开华的奋勇抗敌给了战争烟火中的人们一些慰藉,也鼓舞了后来的有志之士。孙开华的大儿子孙道元为抵御日军侵占台湾,1895年与侵略者浴血奋战,身负重伤,仍不肯撤离,直至战死疆场,其爱人张秀英将一双儿女托人带回大陆交苏州姐姐抚养,自己带领丈夫余兵,从台北战斗到台南,最后寡不敌众,饮弹自尽。 张秀英赴死前,将一双儿女托人带给苏州姐姐张美容抚养,并致函说:“刻己素服从军,招集先夫旧部,并招新勇数营,誓除倭寇以雪世仇。今命老仆杨明六,乳媪周张氏契带两豚儿来苏,到日望贤姊念骨肉之情,妥为看顾。……愚妹此行,若能遂志,扫尽倭氛,则子母重逢,或当有日。力不从心,惟有付之一死,以继先夫之志。” 如此铁骨铮言,鉴天憾地,何其悲壮! 孙开华的二儿子孙道仁,辛亥革命时,率福建守军起义。民国元年(1912年),他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陆军中将并担任福建都督。这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到福建等地周游,19日下午,孙中山到达厦门,孙道仁登上游轮迎接他。孙中山在厦门期间与孙道仁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从此,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友谊。 18岁那年,孙克俊嫁给了一个银行家的儿子。“解放后,我就一直定居在长沙。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们家的条件并不好,但却不得不抚养家庭状况更不好的二伯父孙道仁的重孙孙理文。后来,宋庆龄知道了这一情况,派人将孙理文接走了,他从此获得了悉心照顾和栽培。”孙克俊说,这件事足以证明二伯父孙道仁与孙中山、宋庆龄的深厚友谊。 孙开华故居位于慈利县岩泊渡镇,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仅存的两处“涉台”文物之一。清道光十七年(1839年),由孙开华的祖父孙文选与其父孙光表修建。该建筑是南方豪族封火墙“穿斗式”构架的典型井干院落建筑代表。故居主体建筑,座南朝北,依山傍水,并在建筑群四周有水渠环绕,东侧有60余米的人工灌溉高架水渠 “二十八宿”,设计优美,造型独特,酷似“龙”形,是古代灌溉工程的杰作,至今还在使用之中。 孙克俊也曾经在慈利孙家大院生活了11年,“我现在还依然记得那个院子是占地5亩多的三进院子,门口有一金匾,为‘孙壮武公府’,门口对联为:‘安邦思良将,保国念贤臣’,门前的晒谷坪是青砖铺就……” 1944年9月,常德会战打响,一支日军从孙家大屋前的路上经过,获知此处是孙开华的故居后,点燃了一把大火。说到此事,孙克俊老人的语气中透出一份哀伤:“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一夜……我们孙家人躲在后山上的茅草中,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烧!不过,也有村里老人不无疼惜地说,‘要是老帅还在多好啊,不砍死这些倭寇才怪!” 孙克俊承认,当她听到村里老人这样说时,就有一份特别的荣耀在心头萦绕。由于身体原因,孙克俊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一生清贫。“但正是这份荣耀,使我坚强地生活下来!” 据长沙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柏强研究考证,其时,孙开华在今长沙县安沙镇白塔村置有家产,孙家有三支后人迁徙到此住居。“至今,住居在此的孙家后人还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湘绣绣品,据悉,这幅绣品绣的是孙开华指挥淡水之战时的战斗口号,也就是岳飞的四个遒劲大字:‘还我河山’!” 尽管慈利孙开华的老家有其衣冠冢,但在长沙县白沙乡却发现了孙开华的墓地,只可惜在解放前夕墓地被盗。“后来,有人将此处平为了晒谷场,但从遗留下来的大量石头来看,还依稀可看到此墓曾经的规模。” 2009年秋,86岁的孙克俊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居,“我站在‘二十八宿’水渠边,看到汩汩清泉打水渠流过,不禁想起了爷爷……这么多年过去了,爷爷的那腔热血还如水渠里的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流动,这不能不使我感到无尚的荣耀!” 冥冥之中,人类天赋的史学良知,基因一样无法褫夺地在历史温润的河床上悄然苏醒,并勃发出婴儿般成长的活力。历史怎会忘记?历史怎能忘记? 这一次,顽强的孙克俊老人热泪盈眶。 孙开华的后人现在已经有几百人,遍住多处,但岁月不饶人,作为孙开华孙子辈的人却没几位了。由于辈分的关系,孙克俊目前是孙家后人中最具号召力的人之一,她说,作为一位90岁的老人,她很想把孙家后人召集在一起“聚一聚,重温祖训”,但她的身体已深感力不从心。“对于孙家后人,不管他住在哪里,生活得好不好,我要说的就是一定要恪守祖训,多做好事,真诚对人、真诚对事。” 人物档案 孙开华(1838-1893),湖南慈利人。咸丰中从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厦门、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军务。光绪十九年卒。因台湾淡水大捷而被列为中国近代史100位民族英雄之一。 孙克俊,生于1924年,系孙开华的孙女,家住长沙市雨花区长岭社区。由于体弱多病,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因她的记忆惊人,目前正在用口述的方式开展孙开华的研究,被有关研究机构誉为研究孙开华的“活历史”。 观点 孙开华:吾军以整旅当敌炮火,即幸胜,伤损精锐亦必多,莫如化整为零,人各为战,伺隙蹈利,分进合击,减少伤亡,方可制敌。 张秀英:刻己素服从军,招集先夫旧部,并招新勇数营,誓除倭寇以雪世仇。 孙克俊:对于孙家后人,不管他住在哪里,生活得好不好,我要说的就是一定要恪守祖训,多做好事,真诚对人、真诚对事。 记者 范亚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