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7日电 今天是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爆发118周年,当年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为何会全军覆没,是装备问题,还是技不如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该战役分析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为今天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具有借鉴意义。 武器装备:日军速射炮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水师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黄海海面上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中日黄海海战爆发。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5舰,日方1舰未沉。面对如此战果,有分析认为是北洋水师装备劣势所致。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相比,北洋水师的平均航速慢了近3节,而与日军第一游击队相比则慢了近5节。在速射炮数量方面,北洋水师的差距则更为明显。从以上简单对比来看,似乎北洋水师整体实力弱于联合舰队。然而这种对比忽略了两个问题: 首先,日军速射炮不是决定因素。速射炮是通过在火炮上安装制退复进机,缩短了火炮射击后复进时间,从而大幅提高了射速。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速射炮,这种火炮虽然射速快,但其口径偏小(在150毫米以下),只能打击有生力量,却不能击沉中国的主力舰。 海战中北洋水师虽被击沉5艘战舰,但其中超勇、扬威和广甲3舰系老舰,吨位小,战斗力弱。而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中弹均多达上百发,但其并无致命损伤,而且仅伤亡数十人,两舰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由此可见,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基本没有效果。速射炮虽然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不是日军取胜的决定因素。 其次,中国战舰用防护力弥补机动性。除火力外,防护力与机动性也是海战中的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主力舰的特点是装甲厚、防护力强,而日本舰队则在速度上占了优势。尽管日舰的航速有很大优势,但在海战中防护力的作用往往比机动性更重要。而且在大舰巨炮的时代,铁甲舰对巡洋舰具有绝对优势。海战期间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定远号中弹159发,其姊妹舰镇远号中弹220发,都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反观日军旗舰松岛号巡洋舰中了1发定远舰305毫米主炮的巨弹后,即丧失了战斗力。当海战的最后阶段,日军五艘巡洋舰围攻定远和镇远而无能为力,连日本水兵也惊呼“定远怎么还不沉”。因为那个时代巡洋舰的主炮基本上射不穿铁甲舰的装甲。 总体上看,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是两支各具特点舰队。中国舰队更注重防护力和大口径巨炮,日本舰队重视的则是机动性和速射炮。中国舰多为德国制造,日本舰多数是英制的,应该说在制造技术水平上不分伯仲,双方的整体实力大致相当。导致黄海海战最终失利的主要原因并非武器装备。另外还需指出的是,此役过后基本上所有国家也包括日本,都认识到巨炮重甲的巨大威力,大力发展铁甲战列舰。中口径速射炮在有良好装甲防护的军舰面前效用不高,之后的对马海战充分说明了大舰巨炮的威力。 战术指挥:北洋舰队的布阵真的一无是处? 关于黄海海战的失利,有观点认为是北洋水师战斗阵型失误,其横队(也称雁型阵)不敌日军纵队之故。这一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准确。 北洋水师采取横阵是根据中方军舰的特点制定的,并非一无是处。理由是:其一,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占优,且多布置在舰艏,因此要发挥火力则更适宜采取横阵;其二,由于船舰的前部狭窄,受敌炮火攻击的面积也小,相对安全;其三,有利于穿插切割日本舰队,发挥大口径舰炮的优势,迅速穿插,对日军发起近战。 再看日军,其采用纵阵则是为了发挥其战舰航速快,火炮射速高的优势,但日军采取纵阵阵型是有一定的冒险性。在进攻时势必要把船腹暴露给清军的重炮攻击,而且日军将舰队一分为二的战术也面临被分割包围的风险。面对日军的鱼贯纵阵,清军的意图是利用横阵优点,腰斩日本舰队。而北洋水师的分割点也选择在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之间。 从战况可以看出,海战第一阶段的基本形势是,北洋舰队以定镇两艘铁甲舰居中成犄角雁行阵应敌,将超勇、扬威等弱舰列于右翼,在遭受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围攻而蒙受损失。而日本舰队将弱舰放于后部的鱼贯纵阵,受到北洋舰队主力舰的截击而遭沉重打击。双方都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在此阶段,虽互有损伤,胜负末见。但北洋舰队阵型基本未乱,而日军本队的鱼贯纵阵则已被打乱。可以说海战第一阶段,北洋舰队还稍占上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