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英国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有四艘,但林则徐却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这些船虽然装备了较多兵器,但其实只是运载鸦片的船只而已”,居然将战舰视为商船,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视为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林则徐最后的总结是:“诚如皇上所说,他们不可能有什么举动”。 7月17日,林则徐的这份报平安的折子抵达紫禁城。此时,英军已经占领舟山12天了。 战争:清军的准备 尽管不相信,可战争真的来了。 实际上,从1839年9月份开始,中英之间就摩擦走火,开始频繁出现武力对抗。到次年6月鸦片战争真正爆发,期间九个月的时间里,广东海面上先后发生过大小不等的战事共七起。但这些零碎的战事都没有引起林则徐的警惕,相反,在向道光汇报这些战事的战果时,林则徐的报告存在着严重的夸大和吹嘘嫌疑。例如: (1)1839年9月4日的九龙之战,林则徐奏报朝廷说,清军死2人,伤4人,船舰稍有损伤;击沉英舰1艘,击毙英军17名。英军方面的统计数据却是仅受伤数人。 (2)1839年11月3日的穿鼻之战,林则徐的报告里说,战后在海里“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己方三舰进水,一舰起火但很快被扑灭。英军义律方面的报告却是:击沉清军三艘军舰,另一艘火药仓被击中而爆炸,另有多艘明显进水,英军没有人员伤亡。 当然,林则徐报告里的水分,究竟是他自己加进去的,还是前线指挥官曾经向他虚报过战功,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无论林则徐是否确知前线战事的真实情况,总之,这些战事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一直认为,与清军交战的对手,只是那些没有得到英国当局命令,私自来华的一些军舰和走私商船。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在和英国这个国家交战了。 不过,这些零碎的战事还是促使林则徐做了一些战争准备。在给道光皇帝的折子里,林则徐认为,清军水师仍有在海上全歼英国舰队的能力,但水军远出海面,后方难免疏漏,为防万一,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自然百无一失。对此,道光深表赞同。 随后,林则徐对广东沿海的炮台也进行了检查、加固,加强了许多炮台的火力密集度,也在某些关键关隘设置了第二、第三道防线。利用炮台抵御海面势力入侵是很传统,也很有效的战术,但林则徐的所有防御措施都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所有的炮台都无力防御登陆英军从其侧后方发起的地面攻击。而恰恰是这个漏洞,后来给清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为什么林则徐会留下这么大的防御漏洞? 林则徐在1839年9月递呈给道光皇帝的一个折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林则徐在折子里说(译文):“夷兵除了枪炮之外,击刺步伐都非其所长,他们还裹腿缠足,装束严密,两腿屈伸都很不方便,如果上岸的话,就更加无能为力了。所以,他们并非不可战胜的。” 1840年8月,定海失陷,林则徐向朝廷献策,建议高额悬赏,激励军民奋勇杀敌,他居然说,因为英国兵的双腿构造与中国不同,屈伸艰难,所以,他们只要一倒下去,就根本爬不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林则徐认为,英国军队根本毫无陆上作战能力,自然完全不必防御他们登陆作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即便是他,在1840年这样的关口,仍然荒诞至此,悲耶,叹耶? 一壶浊酒,且随流水落花也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