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改革》2012年第1期,作者:马勇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原题:《百年中国的进与退》 刚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转眼又迎来南京临时政府创建、清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等100周年纪念日。在未来十年,我们还将迎来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新青年》创办及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纪念。在如此众多的百周年纪念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中国在过去100年间的进与退、变与不变等问题,确认中国发展方向,清理前进中的问题。 清亡的启示 在过去100年,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大清帝国轰然坍塌。一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庞大帝国,且正在进行全方位改革的帝国,为什么在一场军事哗变之后竟然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走进历史? 或以为清亡的教训在于其改革,以为清廷假如不改革,或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管制,或许还能硬撑若干年。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清廷在1895年之后走上政治变革道路,从“家天下”的立场说,一点都没有错;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大清国的主政者,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爱惜大清国的未来,更期待大清皇位永固。政治改革对于清廷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改革的目的如果套用今天的政治术语说,也就是“坚持和完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大清国的领导”。这一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问题在于,清廷的改革或许真的像革命党人当时就批评的那样,缺乏诚意,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明白所谓改革就是一场凤凰涅槃,就是浴火重生,就是权力的重新分享,就是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体制。因此,清廷统治者尽管在晚清最后十年做了大量工作,改官制,改法制,改革教育制度,构建近代社会管理体制,然而到了最后关键时刻,到了即将进入君主立宪的时候,一个皇族内阁将先前十几年的改革成果全部吞噬,一个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如果正面总结清廷失败的教训,绝对不是改革太多了、太激进了,而是改革不到位、不彻底。由此引发另外一个疑惑是,为什么清廷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清廷既成体制是否像一些研究者所说,根本就不存在改革的可能性? “满洲党”对权力的垄断和贪婪,使这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不可能在关键点上有丝毫实质性的让步。20年前的所谓“告别革命”说,不管出于怎样的善良目的,其实都像孙中山当年所说,是一个善良的农夫期待猪能够变得更温顺更善良,这显然是不可能。 大清国是通过暴力构建的帝国,这样的帝国无论怎样改革,都无法彻底变成一个良性的体制。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垄断权利和一切资源的帝国,其最理想出路就是和平退出,让人民拥有权力,重新建构属于人民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或许就是清之所以亡而不得不亡的根本原因。 革命无法告别,革命与改良在历史上大概永远都是交替使用。 进与退 大清国当然不是革命党人只手推翻的,而是满洲贵族用自己的手将这个王朝掀翻的。终结帝制是中国历史的大进步,这既是对10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的回应,也是对几个世纪之前英国工业革命的回应,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 100年过去了,我们有资格有机会回溯这100年的进与退了。实事求是地说,不论清帝退位后的中国怎样一度混乱,也不论在民主共和的道路上出现过多少次反复、多少次复辟,中国往前走的决心不变,方向不变,尽管有曲折有反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