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丁拱辰及其《演礮图说辑要》(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文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测演炮高低
    “各礮铸造,既不能划一,而中线与目线,表里相差不齐,弹发高低,遂有不同,法当以礮腹为准则,大小礮位,准头略同,然高低分寸必有所凭,庶免茫茫臆揣故用此仪(象限仪)以较之”。[20]
    弹发之高低,直接关系到炮打得准不准,但弹发高低不能“茫茫臆揣”,而应当“必有所凭”。丁拱辰采用象限仪来测量演礮高低,并且在《演礮图说辑要》卷之二“用象限仪测量演礮高低法”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象限仪系全周仪1/4,为1象限,计分90度,每度本作60分,因制具狭小,以每度权作10分算。象限仪的用法(在《演礮图说辑要》中,有专门介绍象限仪的制法)是这样的:“其法无论有表无表之礮,先将礮口安平,然后将此仪插入口内,使垂线不偏左右,其礮身中线自与之俱平。如在平地欲击五十丈及一百丈之靶,则先以线平试演一礮,视弹去到靶,或高或低,低则加高,高则落低。加高则用右仪,视垂线偏右几度;低则用左仪,视垂线偏左几度。其加落若干度、若干分,均须随时记清,以后施放,即为准绳。如欲击一百五十丈及二百丈之靶,又须较之百丈量为加高。如系击三百丈,则度数愈增,至中肯为准,便知此炮远近若干度分,余可类推。”[21]
    可见,采用象限仪来测量演炮高低,丁拱辰强调演试。司炮者平时要依上述按炮一一演试得法,并且将距多少丈尺应加多少度分各自记明,到要正式演放时,就知道要根据实地距离多远应当加高几度几分了。譬如一炮平时试演中靶,细验相距60丈至100丈,垂线俱在右限加高1度3分;120丈,高1度7分;140丈,高2度;200丈高3度。丁拱辰总结的经验是:其加高之度数,乃是在平地弹子坠数;自1000斤至8000斤,大小炮位,在相距130丈以内,大概相近,此外至300丈,高低远近,逐炮不一,其大者气力有余,较能致远,小者气力不足,弹发略近,无力尾之故也,大约平放击近,劲力有准,仰放击远,力微难中;凡演炮仰放,高自24度起至45度止,为极远,至46度之上,则弹子愈趋转近;仪分左右二限,高下之数,只须左右各10度测量就足用了。以上乃就平地立靶而言。此外,《演礮图说辑要》还就“在高而击低”、“自下而击上”、“在水面击岸上高处”、“在岸上击水面低处”等种种也作了说明,一再强调演试的重要性,“惟演练之时,须认象限仪高低度分,然后对后测验对靶高低精熟之后,临战之时,不拘有表无表之炮,皆知加高放低,可不用象限仪,发必有准也。”[22]
    3、较炮弹坠数
    《演礮图说辑要》中是用半周仪合参矩尺来计算炮弹坠数的。
    所谓半周仪,顾名思义,系全周仪之半。按360°分为4限,每限90°,半周就是2限180°,每度按10分算。受洋人启发,丁拱辰发觉用半周仪测炮,可以变度数为距离,“计算炮发远近坠数若干尢为细微,则炮之有半周仪,如物之有权衡也。”[23]如何使用呢?《演礮图说辑要》中有颇为详细的说明:自平线起,如加高1°,半周仪上的垂线就入右限1°,再变度数为距离,得每距1丈差高1寸7分4厘5毫,若相距100丈,差高1丈7尺4寸5分5厘;若2°差高3丈4尺9寸2分,至3°差高5丈2尺4寸零7厘;4°差高6丈9尺9寸2分6厘8毫;5°差高8丈7尺4寸8分8厘;10°差高17丈6尺3寸2分7厘。或相距千丈至万丈,都有比例。自10°以外距离渐增,算结自非一律。若是测低度者,垂线必出左限。考虑到用炮者因为数繁不谙累算,故参以矩尺之法,就是在半周仪之旁,再加矩尺检视,这样不须检表累算,就可以得到丈尺实数了,丁拱辰指出,此即方内容圆,圆外为切线,合乎规矩准绳之用。半周仪合参矩尺的用法是:“自中心穿线小孔至下边半径,直立为一股。平分十寸计一百分,右限横施一股于下,长与直立一股相等,亦如式平分一百分,皆要刻划均匀。左限如之,内外务必中规合矩,不容毫发之差。右限即偃矩以知高,左限复矩以知深。而检视之法,可将半周仪度数若干,比对矩尺分数若干,视垂线所切,便知高低若干丈尺。其垂线在右限者,所知之远,即知所测之高;在左限者,所知之远,即知所测之深。”[24]为了让使用者更清晰地明确此法,书中还对此特地举例说明:譬如在平地立靶,炮靶相距100丈,先将炮安正,再用半周仪插入炮口,测量演炮中靶,检视垂线在右限1°,比对下面矩尺分寸,必在1分7厘4毫5丝,即系100分之远,差高1分7厘4毫五丝。今所中之靶远100丈,知弹坠1丈7尺4寸5分。如系200丈之靶,则倍乘之,得弹坠3丈4尺9寸。又如击200丈用半周仪测量演验,至中靶检视垂线在右限2°者,比对下面矩尺系5分2厘,以200丈相乘,得弹坠10丈零4尺。其余皆仿此推算。为了让使用者更加明了用法,《演礮图说辑要》中还详细地绘图、列表。绘图是为了“以备参考”,列表是为了“以便推算”。
    4、掌握用炮要法和解答炮法疑问
    《演礮图说辑要》中所阐述的炮法炮术,内容十分丰富,除上述外,还有矩尺测量高深远近法、审视相距远近丈尺法,接仗相距丈尺之法、战舰炮台互相为用之法及安炮之法、配用火药弹子法、铸炮弹法……等等。丁拱辰认为,用炮要法可归纳为4点,即本节上述的1—3再加上另外一点:对于无表之炮,将就之用,击近测低,击远加高,若能视此炮击若干丈数,中线差高若干,检视弹坠若干, 便知应测高测低丈尺,即使对计算方法不熟的炮手,也应凭着“击近测低,击远加高”的原则实施,这样做也可争取“多中”,“不致虚发”。丁拱辰归纳这4点为“用炮摘要”,并且强调指出:“凡此四等礮法,能留心讲求,不患不精。”[25]但又不是说注意了这4点,炮就一定能够击中目标。《演礮图说辑要》中还专门分析了测准之后炮击不中目标的原因,主要有:因火药不精细;因弹子不圆,大小不得其宜;因旧炮生锈,新炮腹中不圆正,内有凸凹不均;因引门宽大;因炮架及地盘偏倚侧;因远近距离认之不真;因药舂不实。“凡此七者,有一于此,便不能中耳。故所谓有铸炮之法,有运用之法,有安置之法,互相为用,庶得其宜也。”[26]
    《演礮图说辑要》除正面阐述炮法炮术之外,还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解答了一些炮法中的疑难问题。在卷之三“礮法疑问”中,丁拱辰列出了5个设问和答疑。这5个设问与水上击炮、临阵用炮、加高放远、战前演练,严明督率等有关。
    三
    丁拱辰的《演礮图说辑要》,基本上体现了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炮法炮术的水平。
    1、这是我国清代一部比较全面阐述火炮的著作,书中十分讲究“用之之法”,特别是对运用数学知识来研究近代炮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比如,丁氏首先抓住炮弹发射过程中的“初始时刻”的矛盾,即“目线”与“中线”不平行这个矛盾,把注意力花在解决演炮差高问题上,从而得到收效。又如,丁氏一再地运用“试位法”这种思想方法,去研究炮法炮术,书中所给出的许多经验性质的算法,所提供的许多可以遵循的数据,一般都来自于试位法。但书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大多只停留在勾股算法上,这说明了我国当时数学在炮上的运用,仅处于初等数学的一般水平。
    2、在探讨数学知识在炮法炮术上的应用的同时,《演礮图说辑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力求将数学知识、利用仪器和强调演试三者结合起来,如书中在阐述勾股算法的应用,加表,用象限仪测量演炮高低,用半周仪合参矩尺较弹坠数,进行演试操作时,都非常注意将数学知识、利用仪器和强调演试三者的结合。本书十分讲求实用,目的在于普及司炮着的用炮方法。作者在介绍炮法炮术时,强调“用法意在击近”,特别着力于130丈之内的目标;而对大于130丈相距较远的目标,只泛泛地指出“击远加高补坠。”作者的思想方法以讲究实践为主,理论分析为辅。因此作者虽然在原理的探讨上也作了一些努力,但这方面的系统阐述,毕竟还是较少的和较差的。
    3、《演礮图说辑要》图文并茂,书中有说有图,令人一目了然。但因地域影响,作者是在广东写就和修改此书的,原书各图,都采用广东尺式。在当时“广省百凡工作,皆用广尺……而各省之人,周知用营造尺,即工部颁行尺式。……兹更小卷将原书所绘各图权变复用小尺,以营造尺四寸,分作营造尺一尺,以寸作尺,照数缩小。”[27]由于广东尺式与营造尺式不一,这就使书中所绘之图,运用起来不大方便,丁拱辰在绘图时,虽然努力将“用营造尺”与“广尺”统一起来,但对使用者来讲,毕竟带来不少麻烦。
    4、吸收西洋先进的火炮知识来提高我国自己的演炮水平,这是《演礮图说辑要》的又一显著特点。丁拱辰十分注意介绍和分析西洋火炮,特别是对美国、法国、英国的火炮,从炮式、炮位、炮台、炮架,一直到炮车、炮弹,从测量工具到计算方法,从制炮法到演炮法,都一一作了介绍和分析,并且又能立足于中西法的比较,悟出西洋先进科学技术的原理,然后“参以已意,覃思精造”。写出适合我国军民使用的炮书。但《演礮图说辑要》中所体现的应用数学的水平,只停留在得出经验数据上,在运用数学方法对炮法作定量研究上,其特点是以经验数据体现规律,书中都没有出现以公式、坐标图(虽然本书有很多幅图)等形式对规律作进一步的刻划。概率论早在16、17世纪间,西方国家就开始研究和广泛应用,但在《演礮图说辑要》中,尚无见到运用西方概率论知识的影子。从总体上来说,当时我国在炮法炮术上还没有用到较为高深的数学知识。
    5、这部炮书,除了涉及制炮、用炮的“硬件”外,还十分注意论及与制炮、用炮有关的“软件”。这些“软件”除有关的物理、化学、数学、地学知识之外,还有不少关于军事、心理学等有关的知识,如“变通筹备久远之策”、“助胆良方”等。特别是卷之三中的“助胆良方”一则,观点独特并且富有情趣。书中在介绍助胆良方时曰:“一者严明纪律;二者炮火精明;三者接战之时,用火酒(药)调寻常酒一桶,听各兵微饮,使之心雄胆壮,奋勇争先,虽死不知所畏。然当迫近决雌雄之际,方便微饮,不敢多饮,恐致误事。盖微饮则气发出,若被礮小伤,易于调治,此法宜效。又闽中人海上遇盗,临战用火药搅酒饮之,能使人心胆俱壮。寻常酒多饮之,亦然。此二者实可为军营之一助,故曰良方。”[28]这种“良方”,也许唯我中华所有,颇具特色。(作者:郭金彬)
    [参考文献]
    [1]李鸿章语。参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1页。
    [2][4][5][6][7][8][9]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丁拱辰:演礮图说辑要,清道光二十三(1843)年刻本,泉州会文堂洪文品刻版,郑澣香先生来札、卷之一、自序、叔循陔跋、叔循陔跋、叔循陔跋、卷之一、潘仕成跋、前言、张维屏序、卷之一、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卷之二、凡例、卷之三
    《演礮图说辑要》及悬挂于炮台的图,在当时清军中虽广为流传,但现存至今的已甚少。据我们调查,《演礮图说辑要》珍本,仅福建省图书馆(已严重破损)和泉州市图书馆各有一部;清军所用之演礮挂图,则难寻觅。读者若能见到与这些有关的珍品,请多加保护,并盼给本文作者赐送信息。
    [3][11]《福建通志》总卷四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