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两次雅克萨之战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凤凰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两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夏,清帝亲巡至关外,检阅军队,了解东北的边防情况,并做了相应的军事准备。十二月,调乌喇、宁古塔兵1500名驻扎于爱珲(今瑷珲)、呼玛尔两处,永远戍守。后又改令呼玛尔兵驻额苏里。同时在这些地区开垦荒地,实行屯种,以备军粮军输。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等率领部队进驻额苏里。十月,康熙帝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负责黑龙江上游、中游的防务,瑷珲城(即黑龙江城)遂成为边陲重镇。为了向黑龙江运送军粮,清廷就地在东北置造了200多艘运输船,并在沙河、松花江各大渡口建粮站,先后筹集了足支三年的军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日,清廷命户部尚书伊桑阿赴宁古塔督修战舰56艘及藤牌等战具。同时,在从爱珲至乌喇的1300里陆地上,设立19个驿站,这条驿路成为东北三将军驻地通向京师的干线。清廷的这些措施基本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成为雅克萨反击战胜利及其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的保障。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康熙帝命都统公彭春等统兵,带三千人前往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携战舰、火炮、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进发。五月二十二日 (6月23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彭春立即向侵略者头目托尔布津递送了通牒,要求俄军撤至雅库茨克,但是俄军“恃巢穴坚固,不肯迁归”。二十三日(6月24日),清军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城,陆师布于城南,战船列于城东南,红衣炮(荷兰炮)置于城北。二十五日(6月26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飞矢如雨,城内塔楼、教堂、仓库、钟楼均被摧毁,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二十六日 (6月27日)中午,当清军在城下堆积柴薪,准备火烧木城时,托尔布津打出了白旗,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 (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清军速战速胜,平毁雅克萨城,随后撤回爱珲。但清军既未烧毁俄军田禾,又没有设立斥堠,留军戍守,使俄军得以卷土重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六百增援尼布楚,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侦知清军已经撤走,先后派拜顿、托尔布津东下。七月,沙俄侵略者重占雅克萨,托尔布津仍任督军,重新开始修筑城墙,当时守城俄军已增至 826人,拥有大炮 11门。 
    对俄方的背信弃义,清政府只得再次用兵。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清帝颁谕:“其令将军萨布素等,……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并量选候补官员,及现在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400人,令建义侯林兴珠率往”。五月,清军2000余人从爱珲出发,七月,进抵雅克萨城下,围城勒令俄军投降。托尔布津未予理睬。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拜顿代其指挥,继续顽抗。二十五日(7月15日),清军考虑到俄军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而且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草供应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俄军被围近一年,战死病死很多,战斗力大减,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九月,沙俄遣使飞驰北京,投递国书,告知清廷俄国政府已派大使前来举行边界谈判,并“乞撤雅克萨之围”。请求清政府停战。此时,准噶尔部噶尔丹正伺机在喀尔喀地区扩张,为了腾出手来处理西北问题,康熙帝立即答应了沙俄请求,并准许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八月,清军后撤至爱珲和墨尔根。 
    历时两年的雅克萨之战,以清军胜利而告终,这是我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为保卫东北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扩张的侵略计划。 
    此后,中俄进行了边界谈判,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双方正式缔结 《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从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讷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