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为抗英需要,清政府相信“兵民是胜利之本”,大搞人民战争,武器大量流落民间。这些“民兵”在战后成为海盗的最佳招募群体。战后的海盗活动,往往伴随着反英的民族情绪,十分棘手。 英国虽然明确了要当鸵鸟,但现实威胁却令各地的领事们纷纷请求军方出兵攻击海盗,中国地方官也多有所请。盛情之下,英军多次出动,抓获海盗后都引渡给中国官方。但英舰“卜罗否”号(Plover)在闽江上攻击海盗嫌疑船时,打死打伤了一些无辜者,一时物议沸腾。这令璞鼎查十分恼怒,他要求舰队司令柯克伦重申:除非英国船只当场受到袭击,否则英国海军不得对任何怀疑是海盗的船只采取任何行动。 在英军缩手后,海盗势力迅速膨胀起来。随后的三年内,大量的客船和货船被袭击,如果没有武装精良的外国船只同行,中国商人拒绝出海。1847年,当闽浙总督从台湾视察返回福州途中,居然也遭到海盗的袭击,经过激战,护航的水师战船抓获了60名海盗,其中40人被斩首。从此,中国方面对雇佣葡萄牙前海盗们护航更为积极。 随着英国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果实”消化妥当,其在远东的地位更趋巩固,对付中国海盗的态度也转趋积极。 1847年10月,英国内阁致信其远东舰队司令,明确表示,肃清中国东南地区的海盗,“不仅对英国的商业利益十分重要,而且对促进英中关系也十分重要。” 英国外长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提出,应与中国官方建立定期的合作机制,中英合作对抗海盗问题,可以有助于推动两国的政治关系,并提高英国的尊严。 中国海盗问题,终于和马来群岛海盗问题一起,被纳入了皇家海军的任务之中。英国海军部提醒舰队司令,一定要与中国当局协同行动,并给予中国方面必要的协助,保障中国沿海贸易的正常。巴麦尊竭力主张在中国沿海保留一支小型舰队,由中国方面支付开支,专门协助中国对付海盗。海军部同意在中国驻守军舰,但坚决反对为此向中国要求补偿,因为那只会给中国官员增加一个腐败的机会,他们建议英国财政部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自费剿匪”。 英国海军一出击便捷报频传,其“侦察”号(Scout)军舰战功卓著:第一仗抓获了82名海盗,其中包括海盗头子林堪(音译, Lin kan);第二仗抓获了6艘沙船和85名海盗;第三仗则抓获了2只海盗船和36名海盗,当时这群海盗正要伏击厦门的运糖船。 1849年,英国海军将炮口指向了南中国海地区最大的两股海盗势力,沙吴仔(音译,Shap-ng-tsai)和崔阿圃(音译,Chui-Apoo)。这是两股在世界海盗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海盗,清军水师多次前去围剿,都大败而归,大量官兵被海盗们俘虏,朝廷不得不支付大笔赎金。 硬招不行,清廷又换软招,试图招安沙吴仔,许诺给其红顶子。这是至少从一品的官职,相当于军级干部,而且,从清代的招安历史来看,只要军队还在自己手中,无非换套制服而已,好处只多不少,官军打家劫舍从来都不亚于土匪水匪,而且带上红顶子,毕竟还可以光宗耀祖。可是,沙吴仔对朝廷的一番美意断然拒绝。 崔阿圃原先是沙吴仔的马仔,后来自成山头,两家倒也相互呼应。1849年2月,崔阿圃在劫掠时杀害了两名英国军官考斯达(Da Costa)上尉和迪耶(Dwyer)中尉,激怒了英国军方。6月份,沙吴仔的人马又劫掠了海南附近的英国沙船,更坚定了英国动武的决心。 英国海军从5月份开始了这场远东海军史上的重要战役。英舰“领航者”号(Pilot)与“科隆比纳”号(Columbine)节节胜利。“科隆比纳”号在9月份的两次战斗中,大败崔阿圃,摧毁了23艘海盗战船,1800名海盗中有400多人被杀,而英军仅有1人受轻伤。 “科隆比纳”号随后向南搜索沙吴仔帮,驻守海南的清军派了8艘战船与英军共同行动,一直向南追击,紧紧咬住了沙吴仔的尾巴。10月18日,随同行动的东印度公司蒸汽轮“普勒节胜”号(Plegethon),攻击了沙吴仔的旗舰,但沙吴仔成功逃脱。两天后,双方在越南海防洋面爆发激战,英国海军和清军一同摧毁了27艘海盗船。此役结束后,拥有64艘船、1200余门炮和3000人的沙吴仔帮,损失惨重,58艘船被摧毁,1700余人被击毙,而英军方面无一损失。 胜利并不完全:两名海盗首领均成功脱逃。崔阿圃逃入中国内地,后被英国方面派特工绑架回香港受审,被法庭判处终身流放到现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但崔阿圃在流放前自缢于香港监中。沙吴仔则幸运得多,他带着8艘小船和400名喽罗死里逃生后,终于被大清政府招安,摇身一变成了官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