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护卫明朝中央的禁军: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禁卫军(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历史帝国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禁卫军、确立兵制
    1.朱元璋定都建制
    朱元璋朱元璋是钟离太平乡人,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县东北。小时候家中赤贫如洗,在他16岁时,3个星期内父亲、母亲、长兄相继死去,为了生存进了玉觉寺(后称皇觉寺)做了小行童。公元1352年4月15日,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部队,这年他4岁,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并娶郭氏的养女马氏为妻,随侍郭子兴左右,人称朱公子。
    公元1355年3月,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为军队的第一统帅。当时,起义军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用龙凤年号。这年秋天,朱元璋统领大军渡过长江,攻取集庆(今南京)并定都集庆。
    公元1364年2月4日,朱元璋大败劲敌陈友谅,自称吴王。这年12月,朱元璋设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领校尉,隶属于都督府,侍从皇帝左右,负责皇帝的安全。早在公元1355年攻取集庆时,朱元璋便设行枢密院,自己为首领。随后,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置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侄儿朱文正为第一任大都督,节制中外军事。后来出于分权的考虑,废大都督府,改为都督府,置左、右都督。侍卫上直亲军是皇帝的侍从亲军,但设立之初,在行政上则直隶于全国军事统帅部的都督府。
    公元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创建明王朝,年号洪武。洪武二年(公元1369),朱元璋正式设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司,统领侍卫亲军。任命冯国用为第一任亲军都指挥使。帐前总制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军和仪銮司。后来,改置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都护府设都护,从二品;经历,正六品;知事,从七品;照磨,从八品。都护比京卫指挥使品位高一级,其身份只在六部尚书之下,比侍郎还高。与此同时,还置各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正三品;同知指挥使,从三品;同知指挥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百户,正六品。
    洪武六年(公元1373),朱元璋下旨造守卫金牌。金牌用铜镏金铸造,长一尺,宽三寸。守卫金牌分五大类:仁、义、礼、智、信,分别代表着侍卫亲军的不同类别和职责。金牌两面都用篆文刻字,一面是:守卫;一面是:随驾。守卫金牌平常由宫中四十衙之一的尚宝司掌管,卫士上值侍卫时到尚宝司领取佩带,下值时又交还尚宝司。就是说,侍卫亲军不是人人都发有守卫金牌,而是在轮值上岗时才领取佩带,而且金牌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掌管。到明武宗时则发生了变化,豹房亲军人人佩带腰牌,牌上刻文: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典者同罪。
    明宫侍卫亲军从职责上可分为护驾侍卫亲军和守卫侍卫亲军;从区域上可分为宫禁侍卫亲军和皇城侍卫亲军。护驾侍卫亲军是护从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地位最崇高的禁卫军。护驾侍卫亲军通常是挑选健壮、英武、勇悍的卫士充当,职责上主要是两大项:一是保护皇帝,确保皇帝及皇帝一行的绝对安全;二是奉旨执行秘密使命。守卫侍卫亲军是以守备宫城、皇城为主要职责;防盗、防火、防止贼寇入侵。宫禁侍卫亲军是守卫紫禁城的禁卫军,包括巡查,守御宫门、城门,杂役等职守,负责宫禁的绝对安宁。皇城侍卫亲军则是守备皇城,负责皇城门禁,巡查皇城中的一切隐患,确保皇城安全和万无一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极权专制又愚昧无能的王朝,其种种残酷的摧残人性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后继君主对功臣、大将、士民百姓大开杀戒,草菅人命,将中国拖入了痛苦的深渊,其罪恶令人发指。而皇帝蹂躏臣民往往不是皇帝亲自动手的,而是通过禁卫军如手使指、充分实现自己的意志。
    2.皇帝直辖亲军——上十二卫
    朱元璋称吴王时,罢废诸翼统军元帅,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
    创建明朝,建元洪武以后,朱元璋改设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朱元璋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设置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十四所,设官将军、力士、校尉,负责护驾侍卫、查察缉捕。随后,正式设置护卫亲军上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