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大清炮队 从捡到一门大炮开始,大清朝全力发展火炮。到康熙时期,清朝制造火炮的成就达到顶峰,三十门大炮轰垮一万三千头骆驼组成的“骆驼城”……然而,靠大炮平定天下的大清朝最终却被外国人的大炮轰开国门。 一提起大清八旗军,人们首先想到呼啸而来的马队,寒光闪闪的大刀,暴风骤雨般的箭矢。所以有人说,大清朝正是靠着满人精于骑射才打败明朝、打败李自成夺得天下的。 细查历史,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马上民族固然精于骑射,但大清朝在入关后不长时间就平定了天下,靠的不是弓箭、马刀,而是大炮。 皇太极捡了一门大炮重赏下仿造研制成功 1626年1月,后金军大败于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也被明军的红衣大炮所伤,最后不治身亡。登基后的皇太极敏锐地意识到,要想战胜明朝,夺取天下,光靠马队冲杀是不行的,大清朝也必须有自己的火炮。然而,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当时,铸炮技术属于国家最为尖端的技术,明朝自然秘不外传。而且连最为简单的火药炼制秘方,明朝也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皇太极是一筹莫展。 1630年,一渔民在海边发现一门被冲上海岸的铜炮,上面刻着“镇国龙尾大将军”的铭文。这门铜炮经过海水的洗刷已经锈迹斑斑。尽管如此,渔民还是将此事报告给了地方官。经过层层上报后,报告到皇太极这里。皇太极听说捡到一门红衣大炮,喜出望外,亲自去海边查看。并将大炮运回盛京,在盛京各城门贴出告示:谁能仿照此炮做出火炮来,重重有赏! 贴出告示没多久,一个早年投降后金的名叫佟养性的汉人揭下了这个皇榜。 佟养性,辽宁开原人,投降后金之前曾在北京做过生意,并因此认识了几个会造炮的外国人,懂得造炮的基本原理。就这样,凭着捡来的这门破烂铜炮,佟养性经过一年的研究,于1631年正月初八,造出了第一门红衣大炮。 大炮制成后,皇太极亲自来到盛京城外,观看大炮的试射。但见火炮点火后,一团火球冲出炮口,将远处的一个砖石垒的靶子炸得粉碎。皇太极龙颜大悦,重赏了佟养性,并将这门大炮赐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给一门火炮赐封大将军的名号,可见这大炮在皇太极心目中的地位。此后,清朝给大炮赐以将军名号的习惯就一直流传下来。 试射成功后,大清第一批制作了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批红衣大炮在当时堪称先进,不但有瞄准装置,炮口高低可调,而且有炮架,移动方便,可称中国最早的自行火炮。 “乌真超哈”炮兵鼻祖几场大战旗开得胜 火炮试制成功后,皇太极下令集中俘虏的汉族炮手,编成了一支炮兵部队,起了个满语名字——乌真超哈。 这支炮兵部队成立不久,便参加了大凌河之战。面对着同样有红衣大炮驻守的城池,“乌真超哈”集中40多门红衣大炮猛轰,炸得明军魂飞胆破,一举拿下大凌河。战后,皇太极专门检阅了这支炮兵部队,给每个炮手都赏了银子。 1639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战前,清军调运了炮弹一万多发,火炮37门,炸药一万斤。有了大凌河之战的经验,松锦战役中,每次进攻,清军先是一阵集中猛轰,把城墙炸毁近百米,然后,呼啸的马队就从这偌大的缺口冲进,几场大战将关外的明军消灭殆尽。 明军虽然先有了大炮,但只是用于守城防御,真正把大炮用在冲锋前的目标摧毁和冲锋后的延伸射击上,清军是第一个,这应该算是现代战争的鼻祖了。 明朝上下对清军火炮突飞猛进的发展十分震惊。当时尚为明朝效劳的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清军的火器水平已经和明军不相上下!清军将领也扬言:只要将一百门大炮摆好,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城池! 清军势如破竹入关大炮追着李自成打 清军不但对火炮的战术掌握极快,而且技术改良也极快。1643年,清军又生产出复合大炮“神威无敌大将军”。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每弹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炮身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具有炮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无坚不摧。至此,大清铸炮技术已经独步全球,火炮性能已超越当时西洋火炮。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顺利入关并占领北京城。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在山海关败于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可实力仍然非常雄厚。而清军满打满算只有二十万人。再说了,关内可不比关外,关内山川、隘口、河流多如牛毛,八旗铁骑要想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消灭大顺军,难度极其大。然而,清军却做到了,而且过程非常顺利,这一切都得力于清军的大炮。 1644年10月,多尔衮命多铎攻打大顺军重兵防守的潼关。潼关地势险要,为关中的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顺军据山布阵,以重兵防守,静候清军来攻。多铎率部到达潼关后,立刻指挥部队猛攻。清军虽然勇猛,但攻打一个多月,死伤无数,却毫无进展。多铎见久攻不下,向多尔衮报告,请求援兵。多尔衮接到求援书以后,既没有征发部队,也没有传授机宜,只是下令将北京城中的红衣大炮运往潼关前线。 1645年正月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潼关。两天后,清军将数十门红衣大炮一字排开,对着潼关城墙猛轰。隆隆的炮声响了一整天,潼关的城防设施大部分被损坏,清军马队蜂拥而入,潼关告破。 清军攻克潼关后,推着大炮追击李自成,相继用大炮攻下延安、榆林、米脂、绥德等府州县。李自成的大顺军挡不住清军的猛烈炮火,只得边打边跑,十余万人被迫从陕北南撤。 清军带着红衣大炮在大顺军的后边紧追不舍,走投无路的李自成最后只好丢下大部队,带了几个随从逃往南方。结果,在湖北九宫山地区被杀。 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清军大炮轰垮“骆驼城” 清朝一统中国后,凭借着明朝留下来的先进铸炮技术和大量的技术工人,以及在实战中积累的战场经验,使火炮技术达到了世界顶峰。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清朝设计出多种大炮,其中有轻型的“神威将军炮”、中型的“神功将军炮”、重型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三种大炮加上以前的红衣大炮形成了装备齐全的火炮系列。在当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的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所造的火炮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可以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而且这些炮全部车载化,可以任意奔驰,机动性强。清军对炮兵的培训也较为严格,弹药的施放都形成了程序化,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以肯定地说,当时清军的炮兵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炮兵。 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叛乱的葛尔丹。在乌兰布通之役中,面对清朝的十万大军,葛尔丹摆出了一座驼城。什么是驼城呢,就是由骆驼组成的城堡。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每逢遇到风沙弥漫的时候,骆驼不用人招呼,即能互相依傍,卧在沙地上,形成一道阻挡风沙的屏障。当年蒙古人与宋军交战的时候,曾摆出过骆驼阵,让宋军很是头疼,毫无破阵办法。 葛尔丹下令,把全军的一万三千头骆驼全都集中起来,环绕阵地,列成数排,驼峰上压了大木箱,箱上边又盖了毡布,洒上水,派了三百多个火枪手,隐蔽在骆驼身后。又在山坡上,布置了一万多弓箭手,单待清军前来进攻。 没想到,清军人马不动,只用所携带的三十多门大炮对着骆驼城轰击。霎时间,炮声惊天动地,满眼硝烟弥漫,血肉横飞。骆驼哪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挣扎着站起,到处乱窜。曾经帮助成吉思汗取得无数次胜利的驼城在清军大炮的轰击下土崩瓦解。清军乘势发动潮水般的进攻,葛尔丹的军队大部分被歼灭,只剩下几千人逃走。 流放火炮人才技术下坡挡不住外国列强的炮火 乌兰布通之战后,清朝却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将火炮天才戴梓流放辽东。戴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火炮天才,他曾制作出子母炮和连珠火铳。明清时期的炮弹大部分是实心炮弹,适合攻城略地,但对人员的杀伤力极小。戴梓发明的子母炮将千百个小铁珠和火药装入一个大炮弹中,发射时只要点燃大炮弹中的火药,千百个小铁珠就成扇形飞向目标,对人员的杀伤力非常大。而且这种火炮不需要像其他火炮那样分别装火药和炮弹,所以射速非常快,在对决中常常占得先机。但一向英明的康熙皇帝却听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了辽东。自此,清朝的火炮制造缺少了领军人物,开始走下坡路。 后人分析,康熙如此做法只能解释为安定天下之举,他害怕造反的民众利用火炮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干脆将铸炮技术封存,将造炮天才流放到祖地看管起来,以独自享有这种利器。 这种封存的结果使得康熙之后,大清朝的铸炮技术不仅没有进步,甚至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嘉庆年间,朝廷曾仿制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机炮来装备八旗炮队。可是,所造的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看似威武,可射程却不及清朝早年的红衣大炮。当时,英国军舰用的是开花炮弹,而清军所用的还是清初使用的实心炮弹。真让人怀疑,当初戴梓造出的子母弹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清末时,不仅铸炮技术严重退步,连炮手的射击技术也让人瞠目。在厦门之战中,清军的大炮命中率只有二百分之一,大炮猛轰了一天,却没有一发命中敌舰! 看到曾经的大炮王朝连外国人的几艘军舰都打不过,看到曾轰垮骆驼城的大清炮队如今连炮都不会使了,不知九泉之下的皇太极、康熙和乾隆会作何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