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招抚郑经失败后,一方面指令对郑经部属及台湾百姓进行招抚,另一方面又把在平定三藩叛乱中屡立战功的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担负起恢复地方,统一台湾的重任。姚启圣和后来受命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都忠实执行了圣祖制定的政策和策略,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姚启圣上任后,首先将郑军将领刘国轩逐出漳州、泉州,割断了闽人和郑军的联系,其次在漳州设立“修来馆”,对来自郑军营垒的人,不论职位大小,一律按品级升用,给予重奖。很快,郑氏政权的五员大将廖琠等人和一些名将以所部降清,从而大大削弱了郑军实力。他还故意通过道士与刘国轩书信往来,以引起郑氏君臣自相猜忌。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郑氏政权的四分五裂。接着,姚启圣收复了海澄、厦门、金门,迫使郑经退守台湾,而留刘国轩防守澎湖。 康熙二十年 (1681年),郑经死去,幼子郑克塽即位,大权操在权臣冯锡范手中。郑氏政权内部尔虞我诈,局面更加混乱不安。康熙帝得报,立即委派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率军进取澎湖、台湾。十月,施琅抵厦门视事。他认为只要清军首先攻取台湾的门户澎湖,则胜势可居其半;然后大军压境,“遣员宣朝廷德意”,台湾便可不劳而定。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准备,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率军进攻澎湖。从六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清郑两军进行了激战,互有伤亡。二十二日,施琅分三路向郑军发起猛烈的进攻。施琅身先士卒,清军将士人人奋勇争先。经过7个小时的海上鏖战,郑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刘国轩急乘小舟逃回台湾。清军遂占领了澎湖36岛。 六月二十三日,郑军在澎湖失利的消息传到了台湾,郑氏集团震慑无措。郑克塽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会上出现了两种主张:一是以建威中镇黄良骥为首的一些人,主张弃台,奔吕宋,继续反清;一是以刘国轩为代表,指出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澎湖已失,人心涣散,大势已去,应顺从天意,归附清廷。在冯锡范的支持之下,郑克塽采纳了后一种意见,并随即遣使赴闽与姚启圣谈判。康熙帝抓住这一时机,立即给郑克塽下了一道敕谕,耐心开导他说:“尔等果能悔罪投诚,率所属伪官军民人等,悉行登岸,将前罪尽行赦免,仍加恩安插,务令得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