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元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反对清朝统治阶级的民族高压政策与民族征服战争,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驱逐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建立了郑氏政权,奉明朝正朔,同时大力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获得了台湾人民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支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清朝统治者在全国尚未站稳脚跟之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不久,郑成功病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已相继垮台,农民军余部也被消灭,长达20年之久的全国规模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清圣祖亲掌大权后,接受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教训,根据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符合全国各民族利益的政策,社会开始走向安定稳固、休养生息的新时期,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然而,郑氏政权统治下的台湾,此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在争权夺势中取得胜利,继成功统治台湾。郑经即位后,继续奉早已不存在的明朝正朔,反对清朝。郑经家族利用特权,纷纷霸占田土,租佃盘剥,致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台湾到处呈现井里萧条的景象,社会经济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同时,由于郑氏政权与清廷长期对峙,“舟楫不得越澎湖尺寸”,使台湾与大陆存在几百年的经济往来中断了。历来依靠内地供应的铁、布、帛、木柴和手工业品,这时均不能到台,致使高山族人民只能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产量日渐低下,米价腾贵,民不堪命,人心思乱。在这种情况下,郑氏政权中的许多人和郑军中的官兵,以及广大台湾人民,也都盼望台湾早日归附清朝,实现祖国的统一。为此,郑氏家族和将士及人民向清廷投诚的络绎不绝。据史载,自康熙元年至三年止,“合计投诚文武官3985员、食粮兵40962名、归农官弁兵民64230名口、眷属人役63000余名口、大小船900余只” 。另外,人民反对郑氏集团统治的事件层出不穷。 康熙帝自康熙八年亲政以后,就矢志统一台湾。为此,他把争取郑氏作为清廷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方针,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从康熙二年到十六年,清廷数次派人招抚郑经。但郑经始终坚持反清和分裂的立场,向清廷要求台湾“如琉球、朝鲜例”,即与清廷保持属国关系,被拒绝。康熙帝严正指出,郑经是中国人,台湾居民大多来自福建,台湾必须归附于大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