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近两年的战前准备。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郑成功由厦门移师金门,他根据台湾岛地势东高西低,人口集中西部,以 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 ②的特点,制定了作战方针:先复澎湖为前进基地,趁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登陆后逐个围歼台湾城、赤嵌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 三月,郑成功命其子郑经等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同马信、周全斌、肖洪宸等率战舰和大小船只数百艘、部队26000人向台湾进发。二十三日(4月21日),郑军由金门岛料罗湾出发,挺进东南。次日清晨抵澎湖,因荷军兵力薄弱,迅速攻克,等候顺风进发台湾。但连日大雨,风不顺,粮不足,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冒雨渡海。三十日(4月28日) 晚,郑成功留一部驻守澎湖,亲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于四月初一日(4月29日)拂晓,抵达鹿耳门港外,等候涨潮。 进鹿耳门港有两条航道,北线尾岛和一鲲身(安平)之间为南航道,俗称大港,虽口宽水深,但敌舰防守颇严,陆上台湾城又置有重炮,难以通过。 北线尾岛与鹿耳门屿之间为北航道,俗称鹿耳门港,口狭水浅,只有涨潮时才能通过,但荷军未在此设防。郑军由于掌握了北航道潮汛情况,并有何廷斌等熟悉地形的人作向导,遂决定由鹿耳门港突入。 四月初一日中午,海潮大涨,郑军大小战船顺利通过鹿耳门,密布台江之上。当晚,陆师在禾寮港登陆。随后,郑成功重新部署军事:以王大维、陈蟒率铳船控制鹿耳门海口,接应后援部队;以陈泽率兵驻北线尾,保障禾寮港大营侧后安全;另派一部入台江,切断赤嵌楼与台湾城联系。 赤嵌楼、台湾城之间的航道被郑军封锁后,两地荷军联系困难。荷军长官揆一守台湾城,城内有荷军1100多名。坐镇赤嵌楼的荷军头目猫难实叮只有四五百名士兵,其他地方的殖民军兵力分散,荷军另有两艘小艇及水兵600多人分布于江、海之上。荷兰人打算趁郑军立足未稳之时,水陆分兵实施反击。 台江水陆之战随即爆发。台江海面的荷军妄图以4艘船舰阻击郑军,反遭郑军60艘战舰包围,激烈的炮战开始后,郑军水师击沉敌主力舰 赫克托号 ,烧毁甲板船一艘,迫使另一艘小艇逃回台湾城。在陆地战场,郑泽军4000人在北线尾登陆后,即以大部兵力迎击荷军贝德尔率领的二百多名士兵,另派七八百人迂回敌军后侧,前后夹击,击毙贝德尔,大败敌军。四月初二日(4月30日),郑军又击退了二百名前来增援赤嵌楼的荷军。 荷军水陆两战失败后,只一意孤守赤嵌楼和台湾城,荷兰东印度公司也鞭长莫及,无法及时派兵增援。郑军乘胜进攻赤嵌楼。四月初四日(5月2日),台湾人民切断了该城水源,猫难实叮被迫率部投降。赤嵌楼遂告光复。 四月初四日(5月2日),郑成功派杨祥率兵至七鲲身击溃荷军,从左翼逼近台湾城。四月初七日(5月5日),郑成功亲率将士渡海至一鲲身,从南端进攻台湾城,二十八门大炮向台湾城猛轰。台湾城四隅外突,置炮二十尊,南北置千斤巨炮十尊,火炮密集,射程远,可以封锁周围每条道路。 揆一集中枪炮轰击,多次击退郑军的进攻。郑成功见台湾城一时难克,遂改取长围久困之法,一面围困荷军,一面分兵驻各地屯垦,同时深入台湾各地查抄荷军所藏粮食,并派人回金门运粮。六月,郑成功三次致信劝降揆一,均遭拒绝。 盘踞印尼巴达维亚的荷兰军队闻台湾城被困后,迅速调集七百名士兵,十艘战舰,于六月初十日(7月5日)出发援台。七月中旬,援军抵达台湾城。荷军得到增援后,力求改变被围状态,向郑军发起反扑。闰七月二十三日(9月16日),双方发生海战,郑军水师包围敌舰,经过一个小时激战,击毁、烧毁荷舰两艘,俘小艇三艘,其余荷舰逃往远海,不敢靠近台湾。 郑军胜利后继续攻城,并在台湾城南的沙洲上增建三座炮台,指向荷军的重要据点——乌特利支堡。此时,台湾城内荷军军需匮乏,士气低落、疾病流行、外援无望,有战斗力的士兵仅剩下600名。十二月初六日(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堡,两小时后占领该堡,并利用此堡改建炮垒,向台湾城猛轰。荷军力竭难守,揆一见大势已去,遂决定由评议会出面与郑军谈判。十二月十三日(2月1日),揆一率军投降。至此,台湾收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在我国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2。清朝统一台湾的战争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致力于当地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其后,成功弟郑袭、世子郑经间爆发了延平王位之争。经过战争,郑经嗣位。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朝派海澄公黄梧、福建总督李率泰、提督马得功会合荷兰海船,攻占厦门、金门,郑经被迫退入台湾。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清靖海将军施琅统舟师进取台湾,因飓风中止。 三藩 乱起后,郑经的势力曾再次及于福建,不久即因耿精忠反正而受挫,康熙十九年(1680年)再次败退台湾。郑经统治台湾期间,郑氏力量薄弱,清朝也缺少可依赖的水师,彼此无力大举攻击和消灭对方。 郑经退回台湾后,再也无意于抗清复明大业,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却日益加剧。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中风死,长子克■监国,因诸弟争位,发生内讧,郑经部将冯锡范杀克■,立年幼的郑克塽为傀儡,大权独揽,政治愈加腐败,内部分崩离析。是年,清廷平定 三藩 之乱,台湾成了国内反清力量的最后据点,清廷遂将统一台湾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七月,康熙帝玄烨排除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意见,决策进剿台湾,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水师提督施琅、陆路提督万正色进取澎湖、台湾。 十月,施琅抵厦门视事,做了战前准备。施琅原是郑氏旧部,因得罪郑成功,被杀全家,而潜逃归清,图谋复仇,以平台自任,深为主张进剿台湾的姚启圣赏识。对于统一台湾,施琅主张在南风盛发的五、六月出兵,先攻取澎湖, 以扼其吭,则形势可见,声息可通 ①,台湾可不攻自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清廷授权 施琅相机自行进剿 ②,事权归一,在进剿事上不再受督 抚掣肘。经过一年整顿训练,清军水师已有精兵二万余人,战船三百艘,数量上与郑军大体持平,士气旺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3万余人,战舰300余艘进攻澎湖。当时,郑氏派骁将刘国轩率2万官兵、200余艘战舰在澎湖设防。刘国轩在战略上采取处处谨守,以逸待劳的方针,寄希望于台风起不战而胜。当清军进泊毫无遮掩的八罩岛、猫屿、花屿时,郑军坚闭不出,丧失了有利战机。 十六日(7月10日)晨,清军分两批进攻澎湖,郑军列船相迎,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很大,施琅及先锋蓝理俱受伤,最后清军撤出战场。二十二日(7月16日),清军整军再战,以战舰50艘从东路攻鸡宠屿,以战舰50艘从西路入牛心澳,施琅自统率中路军,将56艘战舰分成八股,直扑娘妈宫郑军大营。刘国轩率船相迎。清军集中优势兵力, 以五船结一队,攻彼一只 ③的战术,击沉击毁郑军战船百余艘,消灭郑军12000余人,招降4800余人。郑军精锐基本上被歼灭。刘国轩和少数将领逃回台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