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五月三日)清廷令裕谦赴浙江筹防,又谕江苏及沿海各省防备英船。 6月28日(五月十日)清廷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与邓廷桢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是月广州北郊十三社八十余乡联合抗英义勇成立“升平社学”。 7月16日(五月二十八日)英船陆续驶往裙带路(香港岛西北)抛泊。 7月25日(六月八日)清廷革伊里布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7月28日(六月十一日)①河南下南厅祥符汛黄河决口。②清廷命杨芳回湖南提督任。③清廷以中英冲突结束,令沿海各省酌量裁撤调防官兵。 8月10日(六月二十四日)璞鼎查到达澳门。 8月12日(六月二十六日)璞鼎查照会广州当局,要求接受去年所提各项条件,否则带兵北上。 8月19日(七月三日)清廷命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 8月24日(七月八日)义律与伯麦离开中国。 8月25日(七月九日)①璞鼎查率海陆军北犯闽浙。英兵闯进厦门,遭守军反击。②清廷谕令裕谦、刘韵珂除于镇海、定海酌留弁兵外,余俱酌量裁撤。 8月26日(七月十日)英军攻陷厦门,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战死,闽督颜伯焘退守同安。 是月林则徐途经京口(今镇江),把在广州时搜集、翻译的外国资料和《四洲志》手稿交给好友魏源,嘱托进一步收集研究外国情况,魏源在此基础上编纂成《海国图志》。 9月5日(七月二十日)英国舰队驶向舟山。 9月13日(七月二十八日)以英舰突至福建,清廷命沿海各省加强战备。 9月16日(八月二日)广东学署开考文童试,知府余保纯被文童驱出考场。 9月17日(八月三日)英兵船占领浙江石浦岛,俘清水师船三艘。 9月18日(八月四日)命奕山、祁康等乘船北拢力分,设法收复香港。 9月26日(八月十二日)英舰队到达舟山,定海总兵葛云飞开炮抗击。 9月30日(八月十六日)英舰纳尔布达号在台湾基隆触礁,台湾军民俘获英军百余名。 10月1日(八月十七日)英军自26日起连续进攻定海,经6昼夜血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相继战死,定海再陷。 10月9日(八月二十五日)英军分犯镇海金鸡山、招宝山,提督余步云弃炮台逃走。 10月10日(八月二十六日)英军攻占镇海,裕谦殉难。 10月13日(八月二十九日)宁波失陷。 10月18日(九月四日)清廷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为杨威将军,赴浙江办理军务。 10月19日(九月五日)清廷降闽督颜伯焘三品顶戴,革职留任。授怡良为钦差大臣赴闽,会同防堵。释琦善赴浙江军营效力,旋改发往军台充苦差。 10月20日至22日(九月六日至八日)清廷命户部左侍郎文蔚为参赞大臣,牛鉴为两江总督,赴浙江协剿。 10月27日(九月十三日)台湾军民击退再犯基隆之英船。 11月4日(九月二十一日)英外相阿柏亭训令璞鼎查,中国未完全接受条件时,不停止军事行动。索赔兵费酌量决定,增开四、五个口岸,不拟要求土地。 11月20日(十月八日)派御前大臣僧格林沁等查阅天津海防。 12月31日(十一月十九日)英军焚掠慈溪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1月10日(十一月二十九)英军焚掠奉化;继而入侵余姚。 1月19日(十二月九日)闽浙总督颜伯焘革职。 1月22日(十二月十二日)湖北崇阳钟人杰率众起义。(3月2日失败)。 2月1日(十二月二十日)璞鼎查回抵香港。 2月16日(正月七日)任命怡良为闽浙总督,梁宝常为广东巡抚。 2月25日(正月十六)英军从定海撤军。奕经自杭州进驻绍兴。 2月27日(正月十八)英殖民政府自澳门移驻香港。 3月10日(正月二十九日)奕经令清军分三路进攻宁波、镇海,三路皆败。 3月11日(正月三十日)台湾民众引诱英船阿纳号于大安港北搁浅,乘机歼灭。 3月15日(二月四日)英军进攻慈溪,文蔚不发援兵,副将朱贵父子与士兵数百人战死。 3月16日(二月五日)文蔚闻大宝山战败,弃长溪岭,连夜退抵曹江。 3月18日(二月七日)①奕经、文蔚弃绍兴,渡江回杭州。②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在林则徐襄助下终于使黄河符祥决口合笼,道光皇帝下令林则徐仍发往伊犁充军。 3月22日(二月十一日)①璞鼎查不准奕山在珠江口岸筑设炮台。②美国派加呢率军舰二艘抵澳门。 3月27日(二月十六日)清廷命盛京将军耆英署杭州将军,(4月11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阿精阿署广州将军。 3月28日(二月十七日)伊里布发往浙江效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