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郑成功为何在日本也被尊称为民族英雄?(10)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华夏地理 佚名 参加讨论
许耿修说,这尊国姓爷神像是他死后所刻的第一尊神像,已有300多年历史。神像原来供奉在延平郡王祠,后来据说因为蒋介石要去祭祀郑成功,有些善体上意的官员担心蒋是基督徒,看到佛像可能不悦,而将神像请了出去。神像这一离开就是30多年。前几年许耿修听闻此事,觉得不该让国姓爷流落在外,因此报请市长将神像请回。于是政府当了庙公,而延平郡王祠这个原本作为官方祭典的场所,也成了神明、乩童、阵头出入的地方。如果这样的活动让人觉得有点极端的话,许耿修有过去的成绩可以为他背书。他上任以来,台南市已经办了七届郑成功文化节,而且一年比一年盛大,为台南市政府带来大笔收入。 
    郑成功文化相关的活动与研究近年再度成为热点,甚至在内地与日本都引起很大反响,台南市的大力推广是重要原因之一。来自大陆郑成功研究会、日本平户的松浦章及平户观光协会的代表等数十位海内外人士参加,全台各地的郑成功信仰庙宇和郑氏宗亲会更来了数百人。许耿修是要以“经营”为主轴,把郑成功的形象通俗化,让更多人理解这位历史人物。“我们的领导人常常想要斩断我们的历史根源,但人是不能跟自己的历史切割的。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会很惨。”这位有历史博士学位的民进党官员的话颇出我意料。许耿修强调他们的工作从来不在创新,只是从历史取材,赋予新的包装。
    不过我对于某些新包装还是感觉有些不易接受。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郑成功纪念品,例如穿着美国洋基队球衣,两只手指比着胜利手势,造型卡通的郑成功扑满。许耿修倒是颇为得意。“郑成功一直被当作民族英雄、悲剧英雄,我们觉得他应该是‘欢乐英雄’,”他说。“你看,他39岁就能完成那么伟大的事业,而且,”他露出微笑,“他娶了十个老婆。”但郑成功本人临终之际,一点也不欢乐。
    热兰遮城在被围九个月后,揆一终于投降。郑成功遵守承诺,将幸存的荷人送上船,让他们回到巴达维亚,并且带走属于自己的财物。荷兰人在战役中共计死亡1600多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做了一首复台诗,诗中没有战胜的喜悦,反而充满忧伤的情绪:“开辟荆蓁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犹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当然有其原因。
    郑军在攻打荷兰之役中其实也受创惨重。大批将士因水土不服而病倒的“十之七八”,死者甚众。台湾并不是何斌所说的沃野千里,米粮不虞,而是一片荒芜,郑成功必须派士兵开垦田园,还喂不饱肚子。许多将士思乡情切,脱巾叛逃。而许多在厦门的勋将也不顾郑成功再三催促,迟迟不肯迁来台湾。1661年四月,永历帝在云南被吴三桂绞杀,悬乎一线的明朝国祚就此断绝。郑成功十余年的恢复大业也无以为靠了。年底,郑成功听闻父亲的噩耗:郑芝龙在北京柴市以磔刑处死,三个弟弟及家族十一人一同被杀。成功闻讯顿足捶胸,望北而哭。
    而黄梧的平海五策也在此时由清政府落实,郑氏祖坟被毁,将坟内尸首装在木具中,以铁箍箍住,外加封皮,沿途递解,经过郡县官府,就放在牢狱中。郑成功听到消息,咬牙切齿,说:“吾不寸磔汝尸,罔为人间大丈夫!”
    更让郑成功愤怒的,是长子郑经在厦门犯下乱伦之罪,私通弟弟的乳母,还产下一子。郑成功听闻此事,竟然拿出尚方剑,让部下带至金厦,命令处死自己的夫人董氏、郑经、乳母和初生的孙子。郑成功部下听到命令,大骇,认为这是“乱命”而不敢从。诸将远在金厦而抗命,让郑成功更为恙怒。
    这些让他气愤哀痛的消息接二连三到来,个性刚烈暴躁的郑成功终于病倒。1662年6月23日,他让侍者请出太祖皇帝的御训,仔细阅读,读到第三帖,泪如雨下,说:“自家国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又七年,今屏居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乃大愤而死。
    郑成功死时,距离他接受荷兰人投降还不到五个月。但他测量土地,建立制度,以军屯田,寓兵于农,为未来的台湾经营与开发,打下了基础。
    元宵节前,我在鹿耳门海口,看着寒风里翻搅的海浪,想象当年大军舳舻塞海,鼓声震天的盛况。这里为纪念郑成功登陆,立起一块刻有府城天险的石碑。石碑旁有一座供奉国姓爷的小庙。庙公林忠民招呼我们在他简陋的小屋里享用海鲜。
    酒酣耳热,阿忠说起他见过国姓爷。“有两三次,都是在我特别疲倦的时候。”他表情严肃地说。“国姓爷个子不高,留着胡子,长相很英俊,但是很忧郁,就是让你觉得他非常忧郁。”
    我问他,为什么信奉郑成功,郑成功的哪一点让他尊敬。“忠孝节义。”他瞪着我,像是不能相信我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是这四个字,忠孝节义。”他说。
    从日本、闽南到台南,我追寻着郑成功的足迹,想象着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林忠民简洁有力的说法使我豁然开朗:郑成功的确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传奇的一生允许种种不同的解读,也就容易让人感觉他的面目彷佛千变万化。但他以孤臣孽子之心,矢志恢复明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限于时势,必须与父亲决裂,只能移孝作忠,忍受着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天伦悲剧。但是他一生始终大节不失,在非常时期,以自己的非常方式,实现了中国最传统的价值。
    他死后一百多年,清朝南洋大臣沈葆桢上疏请皇帝为郑成功在台南赐谥建祠,并题楹联,为后人传诵至今,可能仍旧是总结郑成功一生最恰当的文字:“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