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甘辉再度建议立即攻城,郑成功还是不听建言,重施镇江故智,下令围城。南京提督来书,说清朝有令,围城30日不降,就不罪及家人,希望大军等待30日。诸将认为是缓兵之计,但郑成功仍然胸有成竹,认为南京必降。 此时各地的清兵援军已经渐渐到达。郑成功仍旧主张,攻城掠邑,杀伤必多,等待清兵援军到齐,再一起击杀。这样轻敌大意的态度显然影响了将士。把守凤仪门的士兵甚至开始撒网捕鱼。 七月二十一日半夜,清军挖开城门,发起攻击。镇守城门的郑家守军猝不及防,登时大溃。 二十二日郑成功想将兵力集中在观音山,调动时又被清军先发制人,经过几番血战,郑军伤亡惨重。甘辉身重30多箭,勉力奋战,被俘就义,他手下许多士兵宁可投江而不愿投降。此战甚为惨烈,由于郑军平日训练严格,主将虽败,都不肯退却,“军皆战死”。连清军都惊叹郑军纪律严明,死战不屈。梁化奉说:“当劲敌多矣,未有如郑家之难败者。”提督管效忠则说,从满清入关以来,身经17场战役,从没有打过如此恶战。 郑成功经此败绩,大为自责,曾经拔剑试图自刎,被诸将劝下。他哭着说,恨不听甘辉之言。后来他建祠祭祀阵亡将士,以甘辉居首。 郑成功只好退守镇江,再退至吴淞。此后他曾尝试攻占崇明岛,也不克而还。于是郑成功一方面遣使议和,一方面决定撤守江南,回师金厦。他从镇江瓜州撤军时,当地文人及张煌言都连连苦劝,认为大军应再战江南,不过郑成功决定保存实力,举兵南归。清廷于次年攻打厦门,但被郑成功击退。这场轰轰烈烈的北伐之役,就此仓皇收场。即使如此,这仍是清军进占中原以后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南京之未被郑军攻陷仅能说是侥幸。 但郑成功经营闽南十余年,最后还是仅掌握了金厦等岛屿。充分说明郑成功军事上的弱点:能下城不能守城,善海战不善陆战。许多后世史家评论郑成功北伐南京,都认为他的刚愎自用是最大的败笔,又说他应该听甘辉等人的建议,不应攻打南京,或者南京战败之后,不应轻言撤兵。 历史无法用“如果当初……就……”这样的句子去质疑,但我们都很难忍住不那么思考。我不免想:郑成功如果不独断独行,那就不是郑成功了;郑成功如果不撤江南之军,也恐怕很难全身而退。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南京之败,就没有后来的东征台湾之举。那样,历史可能会有更大的改变吧。 黄梧密疏迁五省 “以前从金门看厦门,晚上都是黑漆漆一片,30年以后,厦门晚上灯火辉煌,我们这儿还是黑漆漆。”金门观光旅游协会总干事杨在平说。 金厦相隔不过6公里,向来两岛并称。不过60年前的金门战役之后,两门之间几乎完全隔绝。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发展迅速,而金门则因为实行“战地政务”而限制了发展。1992年国民党解除了金门的战地政务,金门却未因此发展,反因大批军人撤离,减少了岛上消费的人口。近年来金门想发展旅游,而历史的资源便成为当地旅游开发计划的重点之一。 我们坐在金门一家以“文革”元素作为装饰的咖啡馆里,这排红砖楼建于日据时代,以前则是郑成功的内校场。杨在平如数家珍地说着金门与郑成功相关的史迹:太武山郑成功观兵弈棋处、监国鲁王墓、郑氏祖坟及郑经亲题的墓志铭、鲁监国自叹的“汉影云根”题字、小金门的吴山会盟处、料罗湾……杨在平的梦想是以郑成功为主题,打造金门的旅游发展。“我们想造一条仿古的郑成功战船,规划郑成功历史之旅的旅游路线,从金门、厦门、澎湖到台南,将来甚至可以到平户,”他兴冲冲地说。 不过在金门民间,郑成功并不受到民众特别欢迎。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郑成功把我们金门的树都砍光了。”此说原载于《金门县志》,在金门广为人知,虽然说法未必正确,但民间对郑氏的态度可见一斑。金门也鲜见祭祀郑成功的庙宇,现在唯一的延平郡王祠还是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在1967年防御金门时重新修建的。 郑愁予很为郑成功的待遇不平。如果称呼郑愁予是台湾最著名的诗人,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他的名句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等等,几乎对文学有一点点认识的台湾人都能琅琅上口。他也是郑成功的后代。 郑愁予此刻正在金门教书。这位出生于山东,操着北方口音的教授兼诗人,与我们在石井郑成功家乡见到的操着浓重闽南口音的郑氏族人很难联想在一起。但他从父亲口中知道自己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在1683年降清以后,赴北京任官者的子孙。他根据族谱里的“郑氏密码”推算自己应该是郑成功以后的第15代(这密码指的是郑氏家族里的辈分是以五行偏旁的字来循环使用)。“从郑芝龙开始,郑家三代其实在历史里一直被丑化。”郑愁予说。他认为,从目光远大的郑芝龙、正义凛然的郑成功,到文武双全的郑经,在清代文人控制的历史文字里,都被刻意扭曲。“说金门的树被郑成功造船而砍光,这话是有问题的。”诗人说,“郑成功的船根本不是在金门造的,在金门顶多是修船。” 在金门有一项铁证,可以说明清朝文献对郑成功的污蔑,那便是鲁王之墓。鲁王朱以海是明室后裔,1645年弘光帝败亡,浙江的明室遗臣在绍兴拥立他任“监国”。这是皇室仅次于天子的称号。不过他任监国同时,郑芝龙等人也在福州拥立隆武即位。双方互不承认,甚至有互杀来使的情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