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勘定西藏与四川分界的同时,又划分西藏与青海、云南的分界。 明末和硕特蒙古统治西北时,未明确划清青海和喀木(康区)之分界限,只划分东部青海为固始汗子孙游牧地,(中间)巴尔喀木(康区)为纳税于蒙古,西部卫、藏赏为达赖、班禅香火地。雍正元年清军追捕罗卜藏丹津时,招抚青海南部处于康、卫、青海间的七十九旅游牧部落,纳克树(今西藏那曲以北)、余树(今青海玉树)、霍尔锁戎(今四川西部)广大地区,属青海或属喀木亦未明确规定。如《卫藏通志》卷十五载:“新抚南称巴彦等处番民七十九族。查,其地为吐蕃地,居于四川、西藏、青海之间,昔为青海蒙古奴隶”。新招抚地区是川、青入藏必由大道,于是周瑛于雍正四年奉旨再往复查。上述纳克树、余树、霍尔锁戎等部落是指游牧在现今德格以西,玉树以南,东接囊谦(今青海囊谦),西至那曲(今西藏那曲),处于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以及怒江上游的那曲河之间的广袤地区。后因西藏发生康济乃被杀事件而中断勘查。于雍正九年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奏请派员勘定界址,分隶管理。由西宁、四川、西藏三方各派大员“会同勘定,近西宁者归西宁管辖,近西藏者隶西藏,其族内人户,千户以上设千户一员,百户以上设百户一员,不及百户者,设百长一员管理,俱由兵部颁给号纸,准其世袭”。 这里所说近西藏者,系指新招抚的七十九族部落内的三十九族,藏族一般称藏北三十九族。雍正时三十九族部落所辖地区范围,北与青海交界,跨那曲与昌都两地,占有聂荣、比如、巴青及丁青县、索县、类乌齐、边坝县一小部分。实际上是以唐古拉山为界,山以北划归西宁管辖,山以西的三十九族归西藏管理。三十九族原名霍尔三十九族,意为蒙古三十九族,即和硕特蒙古管辖的三十九族,正如乾隆十二年(174年)驻藏副都统傅清的奏折中指出:“归并藏内之那克素三十九族部落番子原系罗卜藏丹津属下”。划界归西藏后,直接由驻藏大臣管理,其具体案件纷争等事务由驻藏办理夷务之理藩院司员,亦称夷情章京,专门调解审理,故又称三十九族游牧部落为“嘉代”三十九族,意为汉管三十九族。 又派人于藏界哈喇乌苏(即那曲河)以外地方安设八个台站;划定了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辖区的分界,即卫藏与青海诸部接界处走在哈喇乌苏与木鲁乌苏(通天河)之间。“哈喇乌苏设一堪布喇嘛;木鲁乌苏设一蒙古寨桑,以供应往来入藏官员马匹及文移邮递之处”。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十九族头目缺出,须由驻藏大臣就近查明,行文西宁办事大臣转行报部给发。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驻藏大臣辅鼐奏准,令驻藏大臣就近查明,咨部给执照,三十九族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乾隆时称三十九族就西藏所属而言。宣统元年(1909年),川军入藏,三十九族地区支应差役,复经边务大臣赵尔丰与驻藏大臣联豫咨商,将三十九族归边务大臣管理,于三十九族设理事官管理该地事务。 雍正九年在勘定青海与西藏界址时,连同达木一并归入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达木一名(今西藏当雄)系青海首领固始汗于五世达赖喇嘛时带领蒙古官兵赴藏护卫,留住五百三十八户在达木地方住牧,藏人称达木为阿克苏部落。达木亦是固始汗军队驻扎地,该地依蒙古姓氏划分八个部落,即后来清朝所称的“达木蒙古八旗”。统治西藏的蒙古汗王拉藏汗被准噶尔军袭杀后,达木蒙古则由西藏官员康济乃管理,直至西藏郡王朱尔默特那木扎勒被诛,留在拉萨听候调遣的护卫达赖的蒙古兵潜回达木。驻藏大臣和达赖、公班弟达等商酌俱奏:为了易于料理,将达木蒙古归驻藏大臣直接管理。将八旗(八个部落)分成八个佐领,每佐领下,拣派兵十名,共八十名轮流赴藏听候驻藏大臣差遣,护卫达赖。八个佐领头目受固山达名号。又选八名骁骑校,“递相约束”,并定赏罚章程“以维其心”。一切调拨均依驻藏大臣印信文书而行,一切革除补放俱由达赖商明驻藏大臣施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经驻藏大臣莽古赍奏请,达木八旗,每旗各设协领、佐领、骁骑校各一员管理,由章京随同驻藏大臣办理三十九族及达木八旗事宜。宣统元年驻藏大臣联豫于此招募民兵,成立新军。达木蒙古自随固始汗征藏,游牧于今当雄地方,其部落头人自主其政,不属西藏管理,只是拣兵赴拉萨护卫达赖。自乾障至清末一直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 勘定西藏与四川之分界,不仅关系到四川一省,而且也涉及到西藏与云南的划界。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叛旗于云南时,理塘、巴塘、中甸等处为吴三桂属下的云南丽江府本土司管理,及吴三桂反清失败,其子吴世潘曾私自将中甸、维西(今云南维西)赠给达赖喇嘛以期求援,希望得到青海蒙古军的策应,达赖喇嘛以路远、水土不宜为由,未发援军。及至康熙末年清军收抚巴塘、理塘,及雍正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挥师征剿云南。当云南提督郝玉麟进兵中甸时,根据当地喇嘛、营官“投献伪劄”题明:将中甸及原为巴塘所辖的阿墩子、奔子栏、其宗、维西等贴近云南地方(均在云南迪庆地区),一律改归云南管辖。所以在雍正三年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议复善后事宜时明确指出:“巴塘以西,中甸等处,皆西海(指青海)蒙古所有。今因西海悖逆而取之,并非取达赖喇嘛香火地”,于是令各地方查造户口清册,规定应纳“夷赋”,分设大小土司职衔,择其头目重新具题授职以管辖地方。这些大小土职衔虽不同于一般流官,但既经朝廷任命,重新授职,亦与内地的行政管辖同归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