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土木之战志疑(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文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注    释:
    [1]刘定之《否泰录》,《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本。
    [2]见高岱《鸿猷录》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郑晓《吾学编·北虏考》(隆庆三年刻本),《宣府镇志》卷三《巡省考》(《中国地方志丛书》本),薛应 《宪章录》卷二五(万历二年刻本),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三(万历二十八年刻本),雷礼《皇明大政记》卷十一(万历三十年刻本),朱国祯《皇明史概·大事记》卷十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第一版)等。唯黄光升《昭代典则》(万历二十八年刻本)作“官军五十万”。
    [3]《国榷》卷二七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
    [4]如《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查继佐《罪惟录》卷六(《四部丛刊三编》本),夏燮《明通鉴》卷二四等。
    [5]李实《李侍郎使北录》,《国朝典故》本。
    [6]《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
    [7]叶向高《四夷考》卷六(《宝颜堂秘笈续编》本),《名山藏·典谟记》卷十二(崇祯刻本),《明史》卷十《英宗前纪》。
    [8]见《献征录》卷十三、卷二十诸碑传。
    [9]《张太岳先生集》卷三七《纂修事宜疏》,万历四十年刻本。
    [10]李贤《天顺日录》,《国朝典故》本。
    [11]见《明史》卷一七六《李贤传》。
    [12]《献征录》卷一三《大学士曹文襄公鼐传》和《国榷》卷二七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引唐枢语均有“死者十余万人”的记录,无人注意。
    [13]《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庚申条。
    [14]见《 山堂别集》卷六五《亲征考》,《殊域周咨录》卷十七。按严从简误记朱勇为张辅。
    [15]《明英宗实录》卷一八零正统十四年七月庚寅条、甲午条。
    [16]马自树《明代兵制初探(上)》(《东疆学刊》1985年第2期)与黄冕堂《论明代的京营》(《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均有详细的总结,二人并指出“七八十万”之数乃包含了所有京畿卫所与班军。
    [17]万历《明会典》卷一三四《营操·京营·营政通例》。
    [18]《明宣宗实录》卷七三宣德五年十二月丙戌条。
    [19]《明英宗实录》卷三五正统二年十月甲戌条。
    [20]祁三七正统二年十二月辛未条。 
    [21]见万历《明会典》卷一二四《职方清吏司·城隍一·都司卫所》。参见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第三章第四节京卫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当时陵卫仅三个,较万历修《会典》少六个,陵卫均由五府所属京卫改置,故共三十九卫而非三十三卫。
    [22]《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丙寅条。
    [23]见万历《明会典》卷一三四《营操·京营·旧三大营制》。
    [24]《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条。
    [25]《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九正统十四年六月戊寅条。
    [26]关于“私属”,实难判断其所占比重。正统末募兵和家丁尚未成为普遍现象,故其规模不会太大。明人一直以“私属”冠于“五十万”前,未尝不是因五十万不可信而作的含糊之辞。
    [27]见《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庚申条、壬戌条。
    [28]《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庚申条。
    [29]见金幼孜《北征后录》,《国朝典故》本。
    [30]哈铭《正统临戎录》,《国朝典故》本。
    [31]《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庚申、辛酉、壬戌条。土木堡南十五里应为桑干河与清水河。
    [32]《寰宇通志》(《玄览堂丛书续集》本)卷七保安州山川条载:“鹞儿岭在州城西北四十里”,建置沿革条载:“景泰二年,以僻不便往来,城雷家站,移置州、卫治于此。”则雷家站即后来保安州城。
    [33]《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长安所城……正统间都督杨洪砖石包修,属堡曰靖安、靖虏……洪赞、麻峪口、大海头……共十有九。”长安所城即长安岭堡。观《宣府镇志》附图第三幅,长安岭堡位于土木堡以北群山之中,北联雕鹗、赤城。麻峪口堡作为长安岭堡唯一以“口”字命名的小型属堡,当为地图上标为“通,大举(寇)新城处”者,即位于保安州(新城)与长安岭堡之间,在保安州东偏北不远。
    [34]《明经世文编》卷五九叶盛《边关紧要疏》;《謇斋琐缀录》卷一,《国朝典故》本。
    [35]《宣府镇志》卷四二《凶臣杨俊传》。
    [36]《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乙亥条。所说“王子”,当指进攻辽东的脱脱不花,与土木之战无涉。按传统的对瓦剌军行军路线的看法,对此条有不同解释。如曹永年《土木之变与也先称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认为阿剌知院“只‘伤了几个小边城’就放手了”,明军是“不战自溃”。
    [37]《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条八月辛未条。
    [38]《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二正统十四年九月戊寅朔条。
    [39]见《大明一统志》卷五《保安州·山川》、《万全都司·建置沿革》。
    [40]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六站字韵引《析津志》;《寰宇通志》卷七《隆庆州·古迹》。
    [41]岷峨山人《译语》,《纪录汇编》本。
    [42]可参见《正统临戎录》。
    [43]见《李侍郎使北录》。按金幼孜《北征录》、《北征后录》,杨荣《北征记》(《国朝典故》本)等记永乐诸亲征路线,或与《译语》稍异,但相去不多。
    [44]《吾学编·北虏考》。
    [45]李光璧已指出瓦剌分两路进攻,但认为东路军南下与西路军同时,似未注意宣府以东早已失守。见《明朝对瓦剌的战争》第五节《土木之变》,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版。
    [46]参见梁淼森《明代九边的军数》,《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7]叶盛《水东日记》卷三四记景泰时宣府马额为二万余匹,按镇城驻军占总额近半的比例,宣府城军马有一万匹左右,恰与《宣府镇志》所记相符。
    [48]见李贤《天顺日录》,又见《献征录》卷十陈循《昌平伯杨公洪神道碑铭》。
    [49]与上引均袁彬《北征事迹》,《纪录汇编》本。
    [50]《正统临戎录》记英宗被俘后大言道:“你是也先么?你是伯颜帖木儿么?你是赛刊王么?你是大同王么?”
    [51]见《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己酉条。
    [52]见和田清《兀良哈三卫之研究(下)》,《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昭和三十四年,东洋文库。
    [53]由《正统临戎录》、《北征事迹》、《李侍郎使北录》所记英宗、也先夏季驻地推得。
    [54]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朱风、贾敬颜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马文升《抚安东夷记》,《纪录汇编》本。
    [55]前事见《否泰录》,后事见《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辛酉条。
    [56]李贤《天顺日录》:“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