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明朝精锐之师大战枭雄丰臣秀吉(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浪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终于盼来了大明援兵
    虽然战争爆发前夕,明朝就不断接到日本即将入侵的警讯,朝鲜也派使团前往北京为自己辩诬,但“朝鲜勾结日本”的梦魇一直缠绕在明朝人心头。
    就在朝鲜节节溃败之际,辽东地区又在不断疯传着朝鲜人假扮国王,带引日本人前来侵略的谣言。一时间,辽东人心惶惶。
    辽东巡按御史李時孶更是寝食不安,难辨真假。
    这时,有一个叫宋国臣的官员站出来了。十年前,他曾随王敬民去过朝鲜,与李昖有一面之缘。他毛遂自荐,请求去朝鲜一趟,辨别国王真假。
    于是,宋国臣带上李時孶的咨文来到了朝鲜,在宣川见到了李昖。
    很显然,这个国王是真的。
    和宋国臣深入交流之后,李昖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赶紧任命李德馨为求援使,千里赴急求援。与此同时,李昖的车驾也逐渐向鸭绿江靠拢,挪近大明一寸,就增添一分安全。
    李德馨即将出发时,李恒福在宣川西门相送。李德馨对天起誓:“如果请不出明军,我便葬身卢龙水,再也不会渡过鸭绿江。”
    两位大臣挥泪而别,随从见之,无不动容。
    李德馨昼夜飞驰,直奔辽阳。见到辽东巡抚郝杰,立即呈上咨文:今天小邦君臣性命,全都系在天兵身上,乞求慈悲怜悯,以保小邦完整。
    郝杰立即将咨文转呈禀报,并对李德馨说,未得朝廷回讯之前若国王实在危急,可暂时委屈渡江,避敌锋芒。
    李德馨六次上书北京,乞发援兵。无奈北京路途遥远,音讯迟迟未来。
    救兵如救火。迟缓一刻,就多一刻的危险。李德馨心急如焚,径直走到郝杰帐下,号啕大哭,死也不肯离去。
    郝杰深为所动,不待上报兵部批复,便私自调发辽东军队五千余人,令副总兵祖承训、游击将军史儒率领;又令辽东调兵参将郭梦征率步卒五百人,广宁游击将军王守官率骑兵三百人,辽东游击将军戴朝弁率骑兵一千人,通通归属祖承训统领,拟定于七月初全军渡过鸭绿江,救援朝鲜。
    六月十七日,一个光荣的日子。游击王守官、参将郭梦征率兵五百零六人,战马七百七十九匹渡过鸭绿江,与史儒会合。明军犹如神兵天降,威风凛凛现于宣川。
    朝思暮想的天朝义师如约而至,李昖心跳加速,既振奋,又感慨,早已身穿衮龙袍,头戴翼善冠,容光焕发,恭迎在道旁。
    如果说史儒、郭梦征的到来让李昖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三天后祖承训的到来则令李昖燃起了复仇的欲望之火。
    祖承训,字伟绩,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左都督祖仁的次子。祖承训出生在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后来,祖仁将他推荐给辽东名将李成梁,后随李成梁东征西伐。因抵御蒙古人有功,万历十年(1582),祖承训携任辽阳副总兵加左军都督衔,以宁远卫指挥同知之职助防辽阳城。大名鼎鼎、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是祖承训的外孙。
    六月二十日,祖承训率领一千三百一十九人,战马一千五百二十九匹进驻龙川。这样一来,进入朝鲜境内的明军已超过三千人。
    几乎就在同时,李昖也到了龙川。
    与祖承训相会之后,李昖苦难的逃亡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义州,最后的避难所 
    在祖承训的掩护下,李昖继续向北寻找安全的地方。六月二十二日,李昖到达中朝边界的重镇义州。义州隔着鸭绿江,与中国的丹东紧邻相望,是最贴近明朝的边陲小城。
    朝鲜军民跟随国王集体北逃。明朝在鸭绿江岸边摆下大量船只,让朝鲜人任意渡江避祸。义州与丹东的水上孔道,物资传送,人员来往,络绎不绝。
    刚到义州两天,明军参将郭梦征携带明神宗御赐的皇银三万两又来了。李昖万分感激,连声颂呼皇恩罔极!明神宗不但让郭梦征千里加急,亲自护送皇银,而且还让郭梦征捎去皇帝的心意,如果日本人继续北犯,天兵定会给予迎头痛击。
    皇帝的话使李昖感慨万千,弊邦不成样子了,今日之事,全都依赖上国的庇护了。
    郭梦征临行时,李昖再三请求,朝鲜生灵涂炭,万民将尽,请速速发兵。
    虽然路途遥远,李昖没能瞻仰到明神宗的御容,但是郭梦征携皇银而至,让李昖感到一股暖流流经全身。于是,他决定暂驻义州,等待时机渡江入辽,依附大明。
    但是,李昖偏安义州的决定又遭到朝鲜大臣的反对。
    尹斗寿认为,义州地势狭窄,只是一隅之地,如果日本人从龟城、朔州包抄过来,义州陷入死地,不如进驻昌城。
    李昖立即予以反驳,那什么时候去?要走哪条路?
    尹斗寿看透了李昖内附的决心,不厌其烦地极力谏阻,一天之中甚至五次进言,忧心忡忡地说道:“过江之后,国家社稷、朝鲜臣民,那将托付给谁?怎么可以轻浮而作匹夫之举?”
    老是谏阻,什么社稷,什么轻举妄动,听得耳朵都长了一层厚趼。李昖不耐烦了,干脆直接书信一封给辽东宽奠堡副总兵佟养正,说愿率宫嫔,内附上国。
    顺带说一下佟养正,二十多年后,他弃明投清,成了清朝的开国大功勋。而他的孙女佟佳氏,后来成了顺治皇帝的妃子,十五岁时生下了千古一帝——康熙。而佟养正的另一个曾孙女后来也成了康熙皇帝的皇后。佟养正却没有福气享受皇亲贵勋的殊荣,投靠后金两年,就被明将毛文龙杀掉。
    佟养正精细过人,处事谨慎。他觉得国王投附辽东兹事体大,不敢自作主张,就向辽东巡抚都御史郝杰禀报:“朝鲜国王兵败弃国,愿率众入辽,应当如何处置?”
    郝杰也觉得真是个棘手问题,拒绝李昖内附,就会使得朝鲜无所栖依。邻邦有难,伸出援手,义不容辞;收纳李昖等人,又怕狡黠的日本人鱼目混珠,后患无穷。只得把这个烫手山芋转给兵部尚书石星:
    该镇据宽奠堡副总兵佟养正稟报,朝鲜国王为倭寇所败,现在避躲义州,情愿率众入辽,应当要作怎样的处置?朝鲜素称大国,世代戍守大明东藩,如何一遇到倭贼,就望风而逃?彼国君臣,因社稷失守,仓猝来奔。作为大明藩篱守臣,如果拒绝他们入境,会让国王栖依无所,这样就使外邦属国失去仰赖之心。但是接纳国王入辽,又事关重大。臣不敢擅自主张,何况倭奴狡诈异常,华人多为向导。一旦倭奴挟诈趁虚而入,定会贻害非常。所以臣专候稟旨指挥。
    如此层层上报,到了石星手里。石星认为当督促李昖努力御敌,并派大军征剿日本人,帮助朝鲜复国。遂上奏明神宗:
    兵部据辽东巡抚都御史郝杰所报:宽奠堡副总兵佟养正稟报,以为朝鲜国王,确实因为兵力不足,愿意率众内附。据此详看,臣认为,应当令该镇派遣一位的当使者,前往义州宣谕朝廷至意,让国王知道,奔投辽东,则复国无期,倭奴占据固守朝鲜。朝廷必发援兵,倭奴定然败回。宜令国王驻守朝鲜境内险阨处所,以待天兵之援。又令多遣陪臣,号召勤王之师,以为恢复旧疆之策,不得甘心败亡。万一该国危急,固请奔投辽东,情难尽拒,那时勅令辽东容纳,也应当仔细考量,所能接纳的人数不得超过一百人,请辽东方面遵照施行。
    六月二十七日,石星又上疏明神宗,应该尽早选择懂得用兵的文武大臣,准备出征朝鲜。
    这时,李德馨的求援书也送达北京,礼部大臣上疏明神宗,应援助朝鲜,确保藩国,使大明安然无恙。
    书写历史的大笔牢牢握在明神宗手中,就看他如何挥毫了。
    自古以来,朝鲜以忠孝治国,号称礼仪之邦,世世代代与中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比一家人还亲。大明、朝鲜,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无论国子监,还是私塾,莘莘学子手里拿着同一本书,笔下书写着同一种文字。
    如果朝鲜失守,战争就会像一匹凶恶的饿狼,随时有可能走到自己的家门,张开血淋淋的大口。
    如今,一方有难,伸出求援之手,另一方要不要紧紧地握住?
    明神宗立即采纳礼部和石星的谏议,并说:“朝鲜素效恭顺,为我属国。有寇岂宜坐视?令辽东即发精兵二支应援。因发银三万两, 解赴彼国犒军,大红纻丝二表裏,慰劳国王,令其督率官兵,悉力截堵,如或势力不支,不妨请兵策应,刻期歼贼,作我藩篱。”(《朝鲜李朝宣祖实录》)
    抗倭援朝,固我大明!
    大难临头,急需的是拯救这片不幸的国土,别让它在重压之下屈辱地弯下腰。
    明神宗下旨:“倭贼陷没朝鲜,国王逃避。朕意悯恻,援兵当出。差人宣谕彼国大臣,着他尽忠护国,督集各处兵马,固守城池,控扼险阻,力图恢复,毋得坐视丧亡。”
    辽东副总兵杨绍勋秉承旨意,书信一封,拒绝了李昖的内附:“国王既不以社稷为重,徒以远避弃国为计。如果这样下去,军心、民心定然丧失。到那时,就是想不溃散也难了。望国王详察事态利害轻重,不要老是打算渡江入辽。”
    当然,这种拒绝是善意的拒绝,是宗主国对忠诚属邦关怀的拒绝、期望的拒绝。面对一个摔倒的孩子,不能轻易伸出援手,而应激励他自个儿爬起来。
    之所以说是一种带着深爱的拒绝,是因为在拒绝的背后是一片深爱之情。明神宗也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局势真的逼得李昖走投无路,明朝就在宽奠堡划出一大块地皮,让李昖流亡于此。
    在明朝婉拒、朝鲜大臣的谏阻之下,李昖只好放弃渡江内附的念头,而取道海路逃亡绝不可行。其后听说辽东划出宽奠堡一片空地,以供朝鲜小朝廷避难。于是李昖就决定,暂时偏安于义州,一旦迫不得已,即渡江暂避辽东。
    义州这一狭小偏隅之地,现在却成了朝鲜小朝廷的战时陪都。李昖以此为复国根基,背靠稳固如山的大明,浇铸起一道朝鲜民族顽强抗战的精神固堤。
    祖承训轻敌惨败
    当明神宗高喊“刻期歼贼,作我藩篱”的口号时,千里之外的朝鲜,辽东明军正摩拳擦掌,准备为正义而战。
    七月初十,辽东明军从辽阳出行,远征朝鲜。明军对日本人在平壤的驻军情况茫然无知,一切都依赖朝鲜人提供的敌情。
    根据朝鲜人的报告,平壤日军仅仅一两千人,所操武器也不过铁九长剑,此外并无其他装备。
    于是,杨绍勋决定派遣一支两倍于敌人的军队入境作战。这支援军三千五百多人,由祖承训统领。当中包括祖承训的家兵一千,王守官一千,史儒一千,辽东总兵杨绍勋部下一个千总所率家丁远子五百。
    但是朝鲜人的侦探工作实在不敢恭维。实际情况是,平壤日军近两万余人,敌人分兵坚守各个要地。距离平壤十四里处有一要冲叫凤山,大友义统在那里筑下了两座寨营,小西行长、大友义统分别派兵固守。黑田长政的家臣小河传右卫门驻扎在龙泉山,黑田长政率主力屯兵于龙泉山以南六里处的白川城。另一猛将立花宗茂也在大友义统军营旁边驻兵。这样,日军占据平壤城各个要道,抱团设寨,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
    以三千之寡,去攻打由数倍强敌固守的坚城,注定是一个悲剧。
    国王李昖得知祖承训率军入境,连忙派遣重臣柳成龙自东江迎接到义州。祖承训令史儒为先锋,率部先期进至嘉山一线。
    作为威震辽东的青壮将领,援朝大军的主将,祖承训斗志高昂,春风得意。但是,朝鲜兵曹判书李恒福很快觉察到不对劲:“祖将军轻躁寡谋,必不能成功。”
    柳成龙也劝告,日本人不是可以轻易战胜的,望谨慎从事。
    祖承训傲慢地回答:“我曾经以三千锐骑击破鞑子十万之众,倭兵有什么可怕的?”
    根据后来无数明史学者的考证,祖承训在这里放了一颗大卫星。
    祖承训率大部挺进嘉山,问朝鲜人:“平壤贼军退了没有?”
    朝鲜人答说:“没有。”
    一两千倭贼算什么,祖承训轻敌之意大起,竟然举起杯子,仰天祝酒说:“倭贼还在,必是老天爷要我建功立业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