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实力雄厚的晚清炮兵: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常败之兵(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六十年代初清朝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高潮。1864年李鸿章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6-7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1867-1876年间共生产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1878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麦根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膜饱有较大提高,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到1884年共生产23门。1880-1885年,该局又先后生产80磅子、12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门。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后装炮开始输入我国,主要有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德国克虏伯式和格鲁森式几种,包括陆路炮(野炮)、过山炮(山炮)、要塞炮和船台炮(舰炮)。1882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149.2毫米,炮身重4.5吨,射程7500码。1886年又生产1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203.17毫米,有短、中、长式三种,射程分别为7000码、7700码和8400码,至1891年共生产56门。 1884年,金陵机器局首先仿制成移动式的德国格鲁森式口径37毫米二磅弹后装线膛架退炮。188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口径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250磅子后装线膛炮,配有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这种架退炮,有短、中、长三式,射程分别为7200码、8000码、11000码,炮身重分别为19吨、21吨和25吨,至1898年共生产19门,用于要塞重地。
    1890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800磅子后装炮,炮身长35尺,来复线36条,弹重800磅,内装栗色药饼300磅,单孔黑药饼200磅,炮身重50吨,最大射程10000码,在1000码以内,可击穿19英寸厚铁靶,到1893年,共制造4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大最重的火炮。1892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径4.7英寸,又称速射炮,最大射程为7000码,至1903年共生产56门。
    1895-1900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37毫米、47毫米、53毫米、57毫米架退式后装炮290余门。1897年起,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出2磅子、3磅子、6磅子、12磅子炮,口径分别为37毫米、47毫米、57毫米、76毫米,皆为架退式,至1904年,共生产411门。根据江南制造局1900-1903年的有关报表可以看出,该局平均年产100磅及40磅炮子的船台快炮(舰炮)各4-5尊,12磅炮及6磅炮各10-20尊,3磅炮40-60尊。
    较新式的后装管退炮的仿制则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成功第一门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管退山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4600毫米(放列全长3230毫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10-20发/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这门火炮除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不久,其它较大的军工厂局亦相继具备了仿制管退炮的能力,但生产数量极少。如1907-1908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的七生半管退过山快炮仅六尊。
    从以上洋务运动中清朝火炮生产情况来看,其重点在于要塞炮和船台炮方面,而陆军野战用炮的生产稍嫌不足,主要依赖从国外购置,但仍难以满足清军的需求。因此,在清朝后期的练、防各军中,李鸿章的淮军及直隶练军装备较好,如七十年代初李鸿章添置了新式的德国克虏伯后膛4磅钢炮114门,并仿德国炮营之制,成立了新式炮队十九个小营(每营170余人,配钢炮6门,略与西式炮兵连相仿。),用以装备铭军、盛军和亲军。除淮军系统和满清的八旗禁军(例如,八十年代神机营就装备了克虏伯4磅陆路钢炮8尊、金陵局造过山炮8尊)以外,其余各军在六十至八十年代装备的新式洋炮较少。例如,中法战争中,入越作战的滇军有一百二十余营,近五万人,但装备的新式克虏伯炮仅有十二尊;盛京地区编练的十数营的盛字练军,仅有炮队三哨;山东全省勇营数十营,仅有广武军的两营炮队,等等。不少练防勇营多无专门的炮队营,而采取在统领下直属的中营添置几哨炮队的做法。在清军的火炮装备中,旧制火炮仍占大多数,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均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八、九十年代以后,清军中的野战火炮装备略有改善。如东三省整编的练军已有克虏伯炮六十尊左右。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建议“所有湘军各营及督抚亲军、新兵等营,应一律编立炮队”,并规定:凡统领五营之军由中营编成炮队者,营内前后左右四哨,每哨配炮六尊,共二十四尊;凡统领四、五营分营操练之军,每营配炮四尊。因此,当时两江的合字五营、新湘五营两军以中营专练火炮,每军装备两磅子后装炮二十四尊;老湘五营、督标新兵五营两军以五营分营操练,每军配炮二十尊;督标亲军以四营分营操练,配炮十六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