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很诡诈,他这分明是想麻痹对方,以图出其不意,还报这一箭之仇。大战之前,他姓陈的要刻意沉寂一段时间,再制造一下和谐的气氛。 闰五月,不甘失败的陈友谅果然亲率舟师绕过池州,直攻太平。当时的太平守将是枢密院判花云及朱老大的养子朱文逊,由于兵力单薄(三千人),结果朱文逊很快战死。 即使是这样,但有猛将花云坐镇,陈友谅部猛攻了三天愣是没能破城。这时,陈家军中才有人才有人想到了登城的好主意:由于他们的战船非常高大,所以当一些巨舟停泊在太平城西南时,那船尾已经快赶上城头那么高了。陈家军就凭借着战船的优势由西南方向登城而入,结果太平很快就陷落了。 花云虽勇猛,但无奈只虎难搏群狼,最终他不幸力尽被擒。敌人捆得他很紧,只听他口里大骂道:“你们这些该死的玩意儿!今日紧密这般对待老子,来日我家主公一定会将你们这帮贼奴碎尸万段的!” 骂着骂着,困兽之斗的花云“奋跃大呼而起”,居然一使劲竟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都给挣断了。于是他趁机夺过了敌人的一把刀,然后又一连砍翻了五六人,才终又被人制伏。这时敌人彻底怒了,于是就把花云吊在了大船的桅杆上,然后被敌人用箭射死。至死,花云嘴里都是骂声不绝,足见其心有不甘。 当时院判王鼎、知府许瑗等也一同被陈家军俘获,他们同样抗骂不屈,皆死之。 这里就需要仔细介绍一下英烈花云同志了,也借此缅怀一下。花云是常遇春的怀远同乡,这二位倒确实挺相似的。他从小死了父亲,后随母亲改嫁到一户姓张的人家,他天生异禀,“体长大,面铁色,骁勇绝人”。 他很早就投奔了朱老大,因此立下的功劳也不少。想当初在攻打滁州的时候,花同志一马当先,杀得敌人不敢靠近;当敌人把朱老大团团围住的时候,又是花同志横冲直撞地解了围。渡江以后,朱老大觉得他“材勇重厚,可属以事”,是位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才命他经常护卫左右,就类似曹操帐下的典韦、许褚。 克集庆时,花同志得兵千人,被升为总管。后来,他又随军从征镇江、丹阳、丹徒、金坛诸县,皆有战功。在过马驮沙,有强贼数百人拦着道儿挑衅,结果花同志且行且斗,擒杀甚众,他也因此功被授为前部先锋。后来,他又率军驻防于常州附近。太平设立行枢密院后,花同志则被授为院判,升安远大将军。 后来,他又随军攻克常熟,收编了部众上万人。有一年七月,他奉命带着三千人马赶往宁国,当时有不少强盗团伙蟠结山泽,他们营垒相望,以至路途有所阻塞。花同志见此情形,乃操戈前行,遇敌即斗,或经其营垒,辄击之,最终斩首数百级,而身未尝中一矢、被一创--大有李世民当年的风采①。他们一行人经榛莽泥淖中,八日始达宁国,不久后花同志便又被调到了太平驻防。 当他死难时,只有三十九岁,正当“四十如虎”之年。当多年以后,花同志的儿子经过千辛万苦被带到朱老大面前时,老朱感念之余,便将此儿抱在自己的膝上,叹道:“此花云子,将种也!” ① 不能不说,李世民是个神人。他经常孤身杀入敌阵,可是却从来没有受过伤,他的一位堂弟想学习他的风采,结果竟不幸战死。李世民痛挽兄弟之余,不免埋怨自己做了一个不好的表率。 介绍完了武的,还有一位文的值得一说,这位同志就是一同不幸就义的太平知府许瑗。 许知府字栗夫,饶之乐平人(在今江西),他打小读书聪敏强记,是块学习的好料子。元至正年间,他两次以《易经》之学应举乡试,皆为第一。可惜会试不第,遂放浪于吴越之间,每次喝醉都要借着酒劲说些有志气的话,自负天下人中还没有自己的知音。 就在朱老大打下婺州的时候,许同志见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于是前往婺州谒见了朱老大,他借此机会对朱老大进言道:“方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豪杰材勇之士,势不能独安。夫有雄略者,乃可驭雄才;有奇识者,然后能知奇士。阁下欲扫除僣乱、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他是劝说朱老大多多收揽英雄豪杰,风虎云龙,众星捧月,以成就一番功业。 朱老大应和道:“而今今四方纷扰,民困涂炭,咱思英贤有如饥渴一般。确如先生所言,方今当广揽群议,博收众策,共成康济之功。”朱老大早已明白群策群力才是成功之根本的道理。 许同志见朱老大果然不凡,于是赞叹道:“如此,实,实帝王之道,天下不难定也。” 对于许同志的恭维、认同,朱老大是非常高兴的,他也觉得这许同志确实有料。于是他就把许同志留在了自己的帐中作参谋,以“参预谋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