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出兵杀了大义公主,讨回了杨钦,算作是对都蓝可汗的一个警告。 都蓝可汗没了老婆,就向隋朝求亲。刚好东突厥另一位可汗突利也向隋朝求婚。杨坚问长孙晟怎么办。长孙晟分析说:“都蓝依附隋朝只是因为和西突厥的达头有矛盾,现在还需要隋朝的帮助。如果翅膀硬了,都蓝可汗肯定会叛隋而去的。而且如果都蓝Ó¬娶了隋朝真正的公主,那么就会借隋朝的威灵压迫达头、突利等突厥可汗,更加强大,难以控制。而突利是亲隋派处罗侯的儿子,本人也与隋朝亲善。不如将真正的公主许配给突利,让突利率领本部军民南徙。突利兵少民弱,容易控制,可以作为抵御都蓝的力量。” 杨坚采纳了长孙晟的意见,决心扶植最弱小的突利可汗,打击都蓝和达头。总之,突厥各部中,ˬ把头冒出来,隋朝就打ˬ,直到突厥乖乖驯服为止。 开皇十七年(597年),突利可汗Ó¬娶了隋朝安义公主,率众南迁。 都蓝是东突厥的大可汗,反不如突利,大Ŭ,骚扰隋朝边界更加频繁了。突利可汗每次都给隋军通风报信。隋军严阵以待,都蓝可汗一点好处也没捞到,还白白损耗了不少兵马。 都蓝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在开皇十九年(599年)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握手言和,共同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哪打得过,结果大败。他和部落失散,兄******侄全被杀了,只身逃到隋都大兴哭诉。隋朝官方很给突利面子,不说他是惨败逃来保命,而是用了一个特文雅的词:“入朝”。 突利的失败,就是隋朝突厥政策的失败。 杨坚当然不甘心失败了,加大了对突利的扶持力度。隋朝把突利可汗更名为“启民可汗”。当时安义公主已¾¬死了,杨坚又把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做妻子。隋朝在朔州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安置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一开始的实力实在太小,不足以完成隋朝期望的镇抚的任务。隋朝就帮助启民收集部众,修建工事,还专门在河套地方辟出牧地给启民可汗游牧。为了防止都蓝和达头把启民可汗扼杀在摇篮里,隋朝屯兵两万,日夜保护启民可汗。可以说,启民可汗完全是隋朝一手“制造”出来的东突厥可汗,启民本人也完全听命于隋朝。 隋朝不仅扶持启民,还主动出兵攻击都蓝和达头,将投降和俘获的突厥人都交给启民可汗管辖。突厥属下的部族降服隋朝,隋朝也全部划给启民可汗管辖。东突厥就这样硬生生被分裂为了南北两部,启民在漠南,都蓝在漠北。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都蓝被部下杀死,北突厥内讧。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企图趁机兼并北突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当时的启民可汗已小有规模,隋朝就命令启民可汗率部招降北突厥。在隋朝的支持下,启民可汗进展顺利。突厥属下各部纷纷降服,东突厥重新统一。奚、室韦等东胡族也都依附启民可汗。 此后,西突厥和东突厥、隋朝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隋朝要么命令启民可汗反击西突厥,要么和启民组成联军共同还击。突厥问题已经不再是隋朝北方边界的问题了。 隋朝通过启民控制了广大的北方草原,北方边界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突厥问题的解决,功劳最大的是长孙晟。其实长孙晟这个人最大的本领还不是和突厥打交道,而是“识人”。他选择了一个乘龙快婿--李世民。唐朝赫赫有名的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无忌是他的儿子。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长孙晟生前一直是很勤勉的隋朝官员,丝毫没有国丈的派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