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形势 “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统治期间,天灾人祸频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量元军被各路起义军击溃,各地的官僚机构亦陆续被起义军摧毁。群雄并起,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割据状态。 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崛起于草莽之间,连年征战,初步控制了江淮地方,便开始策划南征北伐,志在统一天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令部属徐达率大军进行北伐,目标对准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朱元璋并且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称帝,国号“大明”。 徐达率军一路摧枯拉朽,经山东、河南、渡河进入河北,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夺取通州,逼近大都,元都大震。 二.大都的历史地理 北京,即元代的大都,远在春秋战国时,此地就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名叫“蓟”,汉代,改名“幽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幽州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时,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幽州也包括在内,从此中原失去了屏障,为契丹的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辽代幽州改称“南京幽都府”、“折津府”、“燕京”,金灭辽之后,改称“中都”,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兴起,夺取了中都,改称“燕京”、后来又改回中都原名,蒙古贵族向元世祖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此地扩建新城之后,于至元九年(1272)二月将中都改称“大都”。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是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 三.双方兵力 北伐大都的明军,由征虏大将军徐达及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领,麾下的将领有: 左丞曹良臣 右丞薛显 参政傅友德 都督副使孙兴祖、顾时 卫指挥使华云龙 卫指挥佥事郭英、张焕 徐达率军由淮入河开始北伐时,有“甲士二十五万。”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称徐达军开始北伐时“领京军及外郡马军四十万。”而且,当明军经山东进入河南,再由河南陈桥向河北进军时,仍然还有“将士四十万”,实力并未受损。 当明军逼近大都时,元顺帝便撤离大都了,他在离开时,把驻守大都的元军主力带走。元顺帝究竟带走了多少兵马?汉文史籍无记载,而成书于十七世纪的蒙文史籍《黄金史纲》及《蒙古源流》分别给出了两个数据。《黄金史纲》称元顺帝带“十万蒙古”出走了,这里的“十万蒙古”其实是指十万户,来源于蒙古人传统的说法,即蒙古本部有“六万户”,瓦剌有“四万户”,合计十万户。《蒙古源流》则称元顺帝带“六万蒙古”出走了。这个数据显然不包括瓦剌的“四万户”在内。 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的汉官刘佶,他在《北巡私记》中记载元顺帝离开时,“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还有“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位、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丞旨李家百奴、知枢密院事哈剌章、知枢密院事王宏伯等百余人。”元顺帝走得太匆忙了,竟然连太庙神主也忘记了带走。留守大都的则有: 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 义王中书右丞相和尚 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 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 右丞张康伯 御史中丞满川 参知政事张守礼 除此之外,留守大都的还有宣让、镇南、威顺诸王子等。 监国淮王贴木儿,时年八十三岁,本是宣让王,镇所在庐州。贴木儿的嫡系部队已经于至正十六年(1354)随着庐州的失陷而覆灭,他本人则逃到了大都。而其余留守大都的镇南、威顺诸王子,其镇所本在扬州、武昌等地,上述地方早已经在战乱中失陷,所以也没有嫡系部队可供调用。元顺帝把这一批丧失了镇所、损兵损将的宗室留在大都,又没有留下精兵协防,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责任编辑:admin) |